秦王暮末之弟轲殊罗烝于文昭王左夫人秃发氏,暮末知而禁之。轲殊罗惧,与叔父什寅谋杀暮末,奉沮渠兴国以奔河西。使秃发氏盗门钥,钥误,门者以告暮末。暮末悉收其党杀之,而赦轲殊罗。执什寅,鞭之,什寅曰:“我负汝死,不负汝鞭!”暮末怒,刳其腹,投尸于河。
夏主少凶暴无赖,不为世祖所知。是月,畋于阴槃,登苛蓝山,望统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者,岂有今日之事乎!”
十一月,己丑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星昼见,至晡方没,河北地暗。
魏主西巡,至柞山。
十二月,河西王蒙逊、吐谷浑王慕璝皆遣使入贡。
是岁,魏内都大官中山文懿公李先、青冀二州刺史安同皆卒。先年九十五。
秦地震,野草皆自反。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七年(庚午,公元四三零年)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一 · 宋纪三
译文:秦王暮末的弟弟轲殊罗与文昭王左夫人秃发氏有染,暮末知道后予以制止。轲殊罗害怕,和叔父什寅谋杀暮末,并投奔河西。他们让秃发氏偷走了门钥,因为钥匙弄错了,被守门者告知暮末。暮末收捕了他们的党羽并杀掉他们,只赦免了轲殊罗。暮末抓获什寅,鞭打他,什寅说:“我辜负了你而死,不辜负你鞭打!”暮末愤怒,剖开他的腹部,将他的尸体投进河中。
赏析:
本句通过描绘暮末与轲殊罗的兄弟关系以及他们对暮末的威胁,展现了暮末的权威与决断力,以及其对忠诚与背叛者的严厉处置。诗中的“负汝死”表达了什寅对暮末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什寅对死亡的恐惧。而“不负汝鞭!”则展示了什寅在绝望中的无奈与坚定,尽管面对死亡也要保持忠诚。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个事件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
译文:夏主少凶暴无赖,不为世祖所知。当月,他在阴槃打猎时哭泣,感叹如果先帝能继承大业就好了。十一月,发生了日食,太阳不完整地出现在天空中,直到傍晚才完全消失,导致河北地区一片黑暗。
赏析:
此段描述夏主少的情感状态和行为,通过他的哭泣和感叹,反映出他对先帝的怀念和对现状的不满。日食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天文现象,也可能象征着某种预言或预兆,暗示着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或危机。同时,夏主的行为也揭示了他对权力的追求和对现实状况的不满。这种情感表达与当时的政治氛围相呼应,使得整段文字更具历史感和现实感。
续资治通鉴,宋纪三
译文:魏主西巡至柞山。
赏析:
这段描述了魏主西行的地理环境和行程。通过对地理位置的描写,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同时,“至”字的使用,传达了西行过程的迅速和紧急,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通过提到具体的地理位置——柞山,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整个事件的地理背景和文化意义。
续资治通鉴,宋纪三
译文:河西王蒙逊、吐谷浑王慕璝皆遣使入贡。
赏析:
这段描述了河西王和吐谷浑王的对外交往情况,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友好交流和相互尊重。这不仅展示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还反映了当时国际政治的现实和复杂性。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展示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对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