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文皇帝上之下元嘉十一年(甲戌,公元四三四年)
春,正月,戊戌,燕王遣使请和于魏,魏主不许。
杨难当以克汉中告捷于魏,送雍州流民七千家于长安。萧思话至襄阳,遣横野司马萧承之为前驱。承之缘道收兵,得千人,进据磝头。杨难当焚掠汉中,引众西还,留赵温守梁州;又遣其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山。思话遣阴平太守萧坦攻铁城戍,拔之。
二月,赵温、薛健与其冯翊太守蒲甲子合攻坦营,坦击破之,温等退保西水。临川王义庆遣龙骧将军裴方明将三千人助承之,拔黄金戍而据之。温弃州城,退据小城,健、甲子退保下桃城。思话继至,与承之共击赵温等,屡破之。行参军王灵济别将出洋川,攻南城,拔之,擒其守将赵英。南城空无所资,灵济引兵还,与承之合。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宋纪四》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元嘉十一年春,正月戊戌,燕王遣使请和于魏,魏主不许。杨难当以克汉中告捷于魏,送雍州流民七千家于长安。萧思话至襄阳,遣横野司马萧承之为前驱。承之缘道收兵,得千人,进据磝头。杨难当焚掠汉中,引众西还,留赵温守梁州;又遣其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山。思话遣阴平太守萧坦攻铁城戍,拔之。二月,赵温、薛健与其冯翊太守蒲甲子合攻坦营,坦击破之,温等退保西水。临川王义庆遣龙骧将军裴方明将三千人助承之,拔黄金戍而据之。温弃州城,退据小城,健、甲子退保下桃城。思话继至,与承之共击赵温等,屡破之。行参军王灵济别将出洋川,攻南城,拔之,擒其守将赵英。南城空无所资,灵济引兵还,与承之合。

译文
春季,正月戊戌日,前燕派遣使者向北魏请求和谈未获允许。杨难当在攻破汉中后,将七千名雍州的流民送到长安。萧思话到达襄阳,派遣横野司马萧承之作为先锋。萧承之沿路收纳士兵,获得了一千人,进而占领了磝头。杨难当焚烧掠夺汉中后,率领部众向西返回,留下赵温守护梁州;又派遣魏兴太守薛健占据黄金山。思话派遣阴平太守萧坦进攻铁城戍堡,攻克并占领了该地。二月,赵温、薛健和冯翊太守蒲甲子联合进攻萧承之,萧承之奋力反击并将其击败,赵温等退守到西水边的小城。临川王刘义庆派遣龙骧将军裴方明带领三千名士兵援助萧承之,攻克了黄金戍堡垒并占据了它。杨温放弃州城,退守小城,薛健和蒲甲子退回到下桃城驻守。思话随后抵达,与萧承之共同攻击赵温等人,屡次将其击败。行参军王灵济独自领军出击洋川,攻打南城,攻克并夺取了南城的守军,活捉了守将赵英。南城因无援而变得空虚无助,王灵济领兵撤回,和萧承之会师。

这首诗描绘了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2年)的一场军事冲突和政治动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关系。诗中的事件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体现了当时政治力量的较量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这些内容不仅对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帮助,也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