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魏主还宫。
辛巳,燕王遣尚书高颙上表称籓,请罪于魏,乞以季女充掖庭;魏主乃许之,征其太子王仁入朝。燕王送魏使者于什门还平城。什门在燕二十一年,不屈节。魏主下诏褒称,以比苏武,拜治书御史,赐羊千口,帛千匹,策告宗庙,颁示天下。
戊子,休屠金当川围魏阴密。夏,四月,乙未,魏征西大将军常山王素击之。丁未,魏主行如河西。壬戌,获当川,斩之。
甄法护坐委镇,赐死于狱。杨难当遣使奉表谢罪,帝下诏赦之。
河西王牧犍遣使上表,告嗣位。戊寅,诏以牧犍为都督凉、秦等四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河西王。
六月,甲辰,魏主还宫。
燕王不遣太子质魏,散骑常侍刘滋谏曰:“昔刘禅有重山之险,孙皓有长江之阻,皆为晋擒。何则?强弱之势异也。今吾弱于吴、蜀而魏强于晋,不从其欲,将有危亡之祸。愿亟遣太子,而修政事,抚百姓,收离散,赈饥穷,劝农桑,省赋役,社稷犹庶几可保。”燕王怒,杀之,辛亥,魏主遣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等伐燕,收其禾稼,徙民而还。
诗句一:
己卯,魏主还宫。
译文:
己卯日(初六),北魏国主拓跋焘返回皇宫。
注释:
己卯,是古代对日期的记录方法,表示天干地支的组合。魏,指北魏,即拓跋魏,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朝代。此句描述的是拓跋焘在己卯这一天返回他的皇宫,结束了一段活动或决策后,重新回到自己的权力中心。
赏析:
这段诗句简洁明了地记载了北魏国主拓跋焘在己卯日返回皇宫的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权运作的一部分日常事务。通过“还宫”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政治活动的连续性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意义。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中皇帝对于国家的重要影响。
诗句二:
辛巳,燕王遣尚书高颙上表称籓,请罪于魏,乞以季女充掖庭;魏主乃许之,征其太子王仁入朝。燕王送魏使者于什门还平城。什门在燕二十一年,不屈节。魏主下诏褒称,以比苏武,拜治书御史,赐羊千口,帛千匹,策告宗庙,颁示天下。
译文:
辛巳日(初八),燕王派遣尚书高颙进献奏表,向北魏国请求称藩并道歉,请求将女儿嫁给魏国宫廷,魏主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征召了他的太子王仁前来朝拜。燕王在什门前送走了北魏的使者,然后返回了自己的都城平城。什门在燕国坚守了二十二年,没有屈服。北魏朝廷下诏表彰燕王的忠诚和贡献,把他比作汉代的苏武,授予他为治书御史的官职,赏赐给他一千只羊、一千匹布帛,并将此事告知太庙,颁布到全国范围内。
注释:
辛巳,是古代对日期的记录方式,用以表示天干地支的组合。燕,指燕国,即后来的辽西地区,这里指代的是当时的一个政权。什门,是地名,具体位置不明确。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背景。此外,”使”指的是派遣使者的意思,而”治书御史”则是官职名,负责监察工作。”羊千口”可能是指赏赐的物品数量,”帛千匹”则指赏赐的财物数量。”策告宗庙”指的是将这件事情告知太庙,”颁示天下”则是指公布这个消息给全国的人民。
赏析:
这一段诗描述了燕王为了表示对北魏的投降与臣服,向北魏派遣了使者,并在辛巳日呈上了表文,请求宽恕。北魏国主拓跋焘接受了燕王的请求,并赐予了丰厚的物质奖励。这一行为不仅是政治上的妥协,也是一种外交策略。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两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北魏与燕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暂时缓解,为双方后续的合作与交流留下了可能性。
诗句三:
戊子,幸金台山阴。
译文:
戊子日(十七日),孝庄帝前往金台山的阴陵进行巡游。
注释:
戊子,是古代对日期的记录方式,用以表示天干地支的组合。金台山,是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的一个山峰,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阴陵,是山陵的一种称呼,特指墓地所在的山。孝庄帝指的是北魏的一位皇帝,即拓跋嗣。这位皇帝在戊子日巡视了位于金台山的阴陵。
赏析:
此段诗句主要叙述了孝庄帝在戊子日巡视金台山的阴陵的情景。金台山在今天的地理位置上虽然有所变动,但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和皇家陵寝。这种巡视活动通常是为了展示皇权的神圣性,同时也是对国家重要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维护。通过这种方式,孝庄帝不仅展示了自己对国家的关怀,也可能借此机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影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对国家土地和资源管理的重视。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代帝王对文化遗迹保护的重视,显示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传承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