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欲讨之,以问崔浩。对曰:“牧犍逆心已露,不可不诛。官军往年北伐,虽不克获,实无所损。战马三十万匹,计在道死伤不满八千,常岁羸死亦不减万匹。而远方乘虚,遽谓衰耗不能复振。今出其不意,大军猝至,彼必骇扰,不知所为,擒之必矣。”魏主曰:“善!吾意亦以为然。”于是大集公卿议于西堂。
弘农王奚斤等三十馀人皆曰:“牧犍,西垂下国,虽心不纯臣,然继父位以来,职贡不乏。朝廷待以籓臣,妻以公主;今其罪恶未彰,宜加恕宥。国家新征蠕蠕,士马疲弊,未可大举。且闻其土地卤瘠,难得水草,大军既至,彼必婴城固守。攻之不拔,野无所掠,此危道也。”
初,崔浩恶尚书李顺,顺使凉州凡十二返,魏主以为能。凉武宣王数与顺游宴,对其群下时为骄慢之语;恐顺泄之,随以金宝纳于顺怀,顺亦为之隐。浩知之,密以白魏主,魏主未之信。及议伐凉州,顺与尚书古弼皆曰:“自温圉水以西至姑臧,地皆枯石,绝无水草。彼人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至丈馀,春夏消释,下流成川,居民引以溉灌。彼闻军至,决此渠口,水必乏绝。环城百里之内,地不生草,人马饥渴,难以久留。斤等之议是也。”魏主乃命浩与斤等相诘难。众无复它言,但云“彼无水草”。浩曰:“《汉书·地理志》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若无水草,畜何以蕃?又,汉人终不于无水草之地筑城郭,建郡县也。且雪之消释,仅能敛尘,何得通渠溉灌乎!此言大为欺诬矣。”李顺曰:“耳闻不如目见,吾尝目见,何可共辩”浩曰:“汝受人金钱,欲为之游说,谓我目不见便可欺邪!”帝隐听,闻之,乃出见斤等,辞色严厉,群臣不敢复言,唯唯而已。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以及相关赏析:
- 诗句:魏主欲讨之,以问崔浩。对曰:“牧犍逆心已露,不可不诛。官军往年北伐,虽不克获,实无所损。战马三十万匹,计在道死伤不满八千,常岁羸死亦不减万匹。而远方乘虚,遽谓衰耗不能复振。今出其不意,大军猝至,彼必骇扰,不知所为,擒之必矣。”
- 关键词:魏主、伐凉、崔浩、牧犍
- 注释:魏文帝拓跋焘(即魏主)准备讨伐柔然汗国(即牧犍),他询问崔浩对此的看法。崔浩回答说:“牧犍已经表现出背叛的心意,不能不加以诛灭。我军过去北征柔然时,虽然没有获得实际的战果,但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失。我军的战马有三十万匹,估计在路上死亡的人数不满八千,每年都有大量战马因为疲惫而死,也不少于一万匹。然而,敌人却认为我们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无法再次恢复战力。现在我军出其不意地突然袭击,敌军一定会惊恐骚乱,不知所措,一旦被擒住就一定会成功。”
译文:北魏文帝拓跋焘打算进攻柔然汗国,于是向崔浩请教应该如何行动。崔浩回答道:“牧犍的叛逆之心已经暴露无遗,我们不能不予以剿灭。去年我军北伐时虽然没有取得实际的战果,但也损失不大。我军的战马有三十万匹马,估计在路上死亡的人数不到八千人,每年也有大批战马因劳累而死,死亡数量不少于一万匹。然而,敌人却认为我军已经疲惫不堪,无法再次恢复战斗力。现在我们突然袭击他们,他们一定会惊慌失措,不知所措。一旦被捕就会被消灭。”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北魏文帝拓跋焘准备进攻柔然汗国的情景,以及崔浩对此事的分析。崔浩通过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分析,表达了对北魏军队的信心。他认为,虽然柔然汗国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没有多少抵抗之力,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有一定的抵抗力量。因此,北魏军队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突然袭击,一举消灭对方。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魏军队出征的场景,展现了北魏军队的强大和对敌人的轻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军事策略的运用和战争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