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之将伐凉州也,太子晃亦以为疑。至是,魏主赐太子诏曰:“姑臧城东、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馀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故有此敕,以释汝疑。”
庚子,立皇子铄为南平王。
九月,丙戌,河西王牧犍兄子万年帅所领降魏。姑臧城溃,牧犍帅其文武五千人面缚请降,魏主释其缚而礼之。收其城内户口二十馀万,仓库珍宝不可胜计。使张掖王秃发保周、龙骑将军穆罢、安远将军源贺分徇诸郡,杂胡降者又数十万。
初,牧犍以其弟无讳为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诸军事、领酒泉太守,宜得为秦州刺史、都督丹岭以西诸军事、领张掖太守,安周为乐都太守,从弟唐儿为敦煌太守。及姑臧破,魏主遣镇南将军代人奚眷击张掖,镇北将军封沓击乐都。宜得烧仓库,西奔酒泉;安周南奔吐谷浑,封沓掠数千户而还。奚眷进攻酒泉,无讳、宜得收遗民奔晋昌,遂就唐儿于敦煌。魏主使弋阳公元絜守酒泉,及武威、张掖皆置将守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五》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该文献详细记载了魏主拓跋焘准备征讨凉州的事件及其过程中的决策和变化,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策略和社会环境。具体分析如下:
- 原文与译文
- 诗句翻译:诗中的“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三 · 宋纪五”直接对应《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五》。这首诗反映了魏主拓跋焘出征前的疑虑以及最终对太子的安抚,展示了拓跋焘对太子的不信任以及随后对太子的解释。
- 译文:拓跋焘在出征前对太子表示疑虑,担心他不会接受这一决定,并解释了原因。同时,他表达了对太子的关心,希望他能安心留守。
- 诗句解析
- 疑虑与解释:“魏主之将伐凉州也,太子晃亦以为疑。”这句话描述了魏主拓跋焘准备进攻凉州的军事行动时,太子拓跋晃也对此产生疑虑,表明了两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和个人信念的差异。
- 信任与释疑:“至是,魏主赐太子诏曰:‘姑臧城东、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馀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故有此敕,以释汝疑。’”这则历史事件展示了拓跋焘如何处理政治危机,通过赐予太子诏书来消除他的疑虑,从而稳定内部局势。
- 赏赐与忠诚:“庚子,立皇子铄为南平王。”此句显示了拓跋焘为了巩固皇权和确保政权的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即通过册封新王来加强皇族内部的团结和支持。
- 战争与和平:“九月,丙戌,河西王牧犍兄子万年帅所领降魏。姑臧城溃,牧犍帅其文武五千人面缚请降,魏主释其缚而礼之。收其城内户口二十馀万,仓库珍宝不可胜计。”描述了战争结束后的场面,牧犍和他的部下投降,并且北魏获得了大量的物资和珍宝。
- 文化与接纳:“使张掖王秃发保周、龙骑将军穆罢、安远将军源贺分徇诸郡,杂胡降者又数十万。”这段描述展示了北魏如何接纳并管理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 诗句赏析
- 诗歌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拓跋焘出征前的心理活动和战争胜利后的场面,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
- 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以及政治决策背后的复杂性与影响。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场景,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五》不仅是了解北魏历史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通过仔细解读这些诗句,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