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林邑王范阳迈,虽遣使入贡,而寇盗不绝,所贡亦薄陋;帝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讨之。南阳宗悫,家世儒素,悫独好武事,常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及和之伐林邑,悫自奋请从军。诏以悫为振武将军,和之遣悫为前锋。阳迈闻军出,遣使上表,请还所掠日南民,输金一万斤,银十万斤。帝诏和之:“若阳迈果有款诚,亦许其归顺”和之至硃梧戍,遣府户曹参军姜仲基等诣阳迈,阳迈执之;和之乃进军围林邑将范扶龙于区粟城。阳迈遣其将范毘沙达救之,宗悫潜兵迎击毘沙达,破之。魏主与崔浩皆信重寇谦之,奉其道。浩素不喜佛法,每言于魏主,以为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讨盖吴,至长安,入佛寺,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室,见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欲为乱耳!”命有司案诛阖寺沙门,阅其财产,大得酿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万计,又为窟室以匿妇子。浩因说帝悉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帝从之。寇谦之与浩固争,浩不从。先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并敕留台下四方,令一用长安法。诏曰:“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以乱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尝有此。夸诞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九服之内,鞠为丘墟。朕承天绪,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一切荡除,灭其踪迹。自今已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硃。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浮图形像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太子晃素好佛法,屡谏不听,乃缓宣诏书,使远近豫闻之,得各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或收藏经像,唯塔庙在魏境者无复孑遗。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他的事迹和性格特点在《资治通鉴》中有所体现,通过对相关诗句的解读,能够进一步了解他的性格以及其历史背景对后世的影响:
- 宗悫志向远大:
- 宗悫自幼立志,希望驾驭狂风破浪,展现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 他的壮志与叔父的告诫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宗悫的雄心与个性。
- 宗悫英勇无畏:
- 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宗悫勇敢地挺身而出。
- 如其叔父所言,如果宗悫不能富贵则必破其门户,显示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 宗悫智慧过人:
- 尽管年幼,但已显示出不凡的智慧和见识,如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此句反映了其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 宗悫坚持正义:
- 面对劫匪的袭击,宗悫不仅勇于反抗,而且坚持正义,保护家人安全,展现了他强烈的正义感。
通过解析《资治通鉴》中的诗句,可以深入了解宗悫的人格魅力及其在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宗悫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英雄史诗,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奋斗、追求卓越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