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恐爱为变,密以状告殿中尚书源贺。贺时与尼俱典兵宿卫,乃与南部尚书陆丽谋曰:“宗爱既立南安,还复杀之。今又不立皇孙,将不利于社稷。”遂与丽定谋,共立皇孙。丽,俟之子也。戊申,贺与尚书长孙渴侯严兵守卫宫禁,使尼、丽迎皇孙于苑中。丽抱皇孙于马上,入平城,贺、渴侯开门纳之。尼驰还东庙,大呼曰:“宗爱弑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孙已登大位,有诏,宿卫之士皆还宫!”众咸呼万岁。遂执宗爱、贾周等,勒兵而入,奉皇孙即皇帝位。登永安殿,大赦,改元兴安。杀爱、周,皆具五刑,夷三族。
西阳五水群蛮反,自淮、汝至于江、沔,咸被其患。诏太尉中兵参军沈庆之督江、豫、荆、雍四州兵讨之。
魏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十一月,寿乐、渴侯坐争权,并赐死。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宋纪八
译文:尼担心爱会背叛,密将此事告知殿中尚书源贺。源贺和尼同时掌管兵权守卫宫廷,于是与南部尚书陆丽密谋,认为宗爱已经立了南安王,现在又杀了他,现在不立皇孙,将会对国家不利。于是与陆丽定下计谋,共同拥立皇孙。陆丽是俟之子。戊申日,源贺和尚书长孙渴侯严加守卫宫禁,派尼和陆丽在苑中迎接皇孙。陆丽抱着皇孙骑马进入平城,源贺、长孙渴侯打开城门接纳他。尼返回东庙,大声呼喊:“宗爱弑杀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孙已登大位,有诏令,宿卫之士都还宫!”众人皆欢呼万岁。随后抓住宗爱、贾周等人,率军进入,奉皇孙即皇帝位。登上永安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兴安。杀爱、周,皆施五刑,夷三族。
注释:1. 本诗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宋纪八。2. 此诗描述了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辛卯,公元451年)春,正月的事件。3. 本诗涉及的人物包括魏主、群臣、尹弘等。4. 本诗描绘了宗爱的阴谋被揭露后,朝廷采取的措施。5.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和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生动地描绘了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辛卯,公元451年)春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宗爱叛乱及其被平定的过程。诗中的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如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左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辅以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事件的发展和结果。通过对宗爱叛乱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稳定的担忧和对英雄的赞扬。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