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骧将军刘道符攻山阳,程天祚请降。
庞孟虬进至弋阳,刘勔遣吕安国等迎击于蓼潭,大破之,孟虬走向义阳。王玄谟之子昙善起兵据义阳以应建康,孟虬走死蛮中。
刘胡遣辅国将军薛道标袭合肥,杀汝阴太守裴季,刘勔遣辅国将军垣闳击之。闳,阆之弟;道标,安都之子也。
淮西人郑叔举起兵击常珍奇以应郑黑;辛亥,以叔举为北豫州刺史。崔道固为土人所攻,闭门自守。上遣使宣慰,道固请降。甲寅,复以道固为徐州刺史。
八月,皇甫道烈等闻庞孟虬,并开门出降。
张兴世既据钱溪,浓湖军乏食。邓琬大送资粮,畏兴世,不敢进。刘胡帅轻舸四百,由鹊头内路欲攻钱溪,既而谓长史王念叔:“吾少习步战,未闲水斗。若步战,恒在数万人中;水战在一舸之上,舸舸各进,不复相关,正在三十人中,此非万全之计,吾不为也。”乃托疟疾,住鹊头不进,遣龙骧将军陈庆将三百舸向钱溪,戒庆:“不须战。张兴世吾之所悉,自当走耳。”陈庆至钱溪,军于梅根。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公元466年,东晋明帝太始二年春,正月己丑朔日,北魏帝国宣布实行大赦,并将国号由元魏改为天安。此时期,在江南的东晋朝廷和北方的北魏帝国之间,战火与和平交替出现,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刘宋王朝亦上演着其悲壮而又辉煌的篇章。

诗中释义

  1.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这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宋纪十三的内容,涵盖了从太始二年正月初一直至该年春季的一些重大事件。

  2. 龙骧将军刘道符攻山阳:描述的是刘道符作为一位高级将领所发动的军事行动,目的是攻占山阳这一战略要地。

  3. 程天祚请降:这里提到了一个叫程天祚的人物,他在战争或压力下选择投降,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生死存亡局面。

  4. 庞孟虬进至弋阳:庞孟虬是一位将军,他的部队成功推进到弋阳地区,这显示了军事力量的扩展与控制。

  5. 刘勔遣吕安国等迎击于蓼潭:刘勔是刘宋的一位重要军事指挥官,他派遣吕安国等人在蓼潭地区迎战敌军,展现了刘宋的军事策略和勇气。

  6. 垣闳击之:垣闳是刘宋军队中的一位辅国将军,他参与到了对敌人的战斗之中,表明了刘宋军队的战斗力和决心。

  7. 郑叔举北豫州刺史:郑叔举起兵响应郑黑,并被提升为北豫州刺史,这反映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军事上的活跃度。

  8. 崔道固为土人所攻,闭门自守:崔道固面对来自土人的压力,选择了闭门固守的策略,这显示了他的谨慎和战术智慧。

  9. 皇甫道烈等闻庞孟虬,并开门出降:皇甫道烈和其他将领在得知庞孟虬的行动后,选择了开门投降,这表明了战场上的战略选择和灵活应变。

  10. 张兴世既据钱溪,浓湖军乏食:描述了张兴世占据了钱溪的情况,但同时也指出了浓湖军队面临的困境——缺乏食物。

译文及注释

  • 龙骧将军刘道符攻山阳:“龙骧将军”指代特定的将领,“刘道符”是该将领的名字,“攻山阳”指的是向山阳发起的进攻行动,显示出军事扩张的意图。
  • 程天祚请降:“程天祚”可能是某个人物的名字,“请降”意味着请求停战或者投降。
  • 庞孟虬进至弋阳:“庞孟虬”是另一位将领,“弋阳”是地名,说明庞孟虬已经抵达并占领了该地,增强了其军事力量。
  • 刘勔遣吕安国等迎击于蓼潭:“刘勔”是刘宋的一个官员,“吕安国”是另一位将领,“迎击”表示他们共同应对敌人的行为。
  • 垣闳击之:“垣闳”是刘宋的一位将领,“击之”表示他参与了对敌人的攻击行动。
  • 郑叔举北豫州刺史:“郑叔举”可能是一个名字,“北豫州刺史”是指他被提升为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 崔道固为土人所攻,闭门自守:“崔道固”可能是指一个军事人物,“土人”可能是指当地民众或者敌对势力,“闭门自守”表明了崔道固采取的防御措施。
  • 皇甫道烈等闻庞孟虬,并开门出降:“皇甫道烈”是刘宋的一位将领,“闻庞孟虬”表示听到了有关庞孟虬的消息,“开门出降”则说明他们选择了投降的方式。
  • 张兴世既据钱溪,浓湖军乏食:“张兴世”是另一个刘宋将领,“据钱溪”表示他占据了某地并控制了该地,“浓湖军乏食”则说明了军队所面临的困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刘宋时期一系列复杂的军事和政治事件,从前线的激烈冲突到后方的防守策略,再到内部的叛乱与和解。每个事件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军事力量的分布以及个人命运的波折。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其中包含了战争的影响、政治的变迁和个人的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