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柔然寇魏敦煌,尉多侯击破之。尚书秦:“敦煌僻远,介居西、北强寇之间,恐不能自固,请内徙就凉州。”群臣集议,皆以为然。给事中昌黎韩秀独以为:“敦煌之置,为日已久。虽逼强寇,人习战斗,纵有草窃,不为大害。循常置戍,足以自全;而能隔阂西、北二虏,使不得相通。今徙就凉州,不唯有蹙国之名,且姑臧去敦煌千有馀里,防逻甚难,二虏必有交通闚之志;若骚动凉州,则关中不得安枕。又,士民或安土重迁,招引外寇,为国深患,不可不虑也。”乃止。
九月,丁酉,以尚书令袁粲为中书监、领司徒;加褚渊尚书令;刘秉丹阳尹。粲固辞,求反居墓所;不许。
渊以褚澄为吴郡太守,司徒左长史萧惠明言于朝曰:“褚澄开门纳贼,更为股肱大郡,王蕴力战几死,弃而不收。赏罚如此,何忧不乱!”渊甚惭。冬,十月,庚申,以侍中王蕴为湘州刺史。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柔然国的侵扰和北魏政府对敦煌的迁移决策。
柔然国在癸巳年(393年)侵犯魏朝的敦煌郡。敦煌位于西北方,地理位置险要,容易成为柔然和其他强国觊觎的对象。柔然的入侵使得当地的官员面临极大的压力。尚书秦建议将敦煌内迁至凉州,这一决策引起了群臣的讨论,但最终以多数同意而告终。韩秀作为给事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敦煌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且有战乱的历史,但只要保持常设戍边,足以自保,并且可以有效隔断柔然与其它强敌的联系。如果迁移敦煌到凉州,将会使国家受到威胁,因为姑臧距离敦煌甚远,而且防御会更加困难,柔然和西、北的其他敌人可能会利用这一点进行勾结。此外,还有可能引起士民安于现状、不愿意迁移的心理,从而招引外敌,给国家带来更大的麻烦。
最终决策未采纳韩秀的意见,可能是因为朝廷需要尽快稳定边疆局势或是出于对敦煌重要性的战略考虑。十月,王蕴被任命担任湘州刺史一职,这显示出朝廷对地方行政的调整和加强边境控制的决心。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也展现了官员对于国家安危的不同看法和立场。诗中的每个角色都体现了他们对于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战略位置的认识和担忧。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深刻的社会背景为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同时,韩秀的独到见解也为后来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显示了他在政治和军事分析方面的专业性。
译文:
癸巳日,柔然国侵犯魏国的敦煌,尉多侯成功击败了柔然的侵略者。尚书秦上书说:“敦煌地理位置偏僻,处于西、北两国强敌之间,恐怕不能自行保全,请求内徙至凉州。”群臣纷纷集议,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只有给事中昌黎人韩秀认为:“敦煌设置已有时日,虽然面临柔然等强敌的威胁,但当地军民已经习惯战斗,即使发生小规模的盗窃事件,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按照常规设立戍守部队,就足以确保安全;而能够有效阻止柔然与其他强敌之间的联系,防止它们企图相互勾结。如今如果将敦煌内迁至凉州,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形象,而且还会让姑臧远离敦煌超过千里之遥,防守起来极为困难。柔然与西、北的敌人必然会产生勾结之心;如果他们煽动凉州的动荡,那么关中地区就无法安稳入睡。另外,有些士人和百姓安于故土,留恋旧地,甚至招募外来的敌军,这是国家的深大隐患,不可不加以防范。”于是朝廷决定停止迁移敦煌的提议。
注释:
- 柔然国: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对北魏构成严重威胁。
- 尉多侯击破柔然之寇:指北魏军队对抗柔然侵略的成功。
- 尚书秦:官职名,具体职责不详,但在此文中是提出内迁敦煌主张的主要官员之一。
- 敦煌:古郡名,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后为北魏所辖。
- 西、北虏:指的是柔然和来自西方及北部的其他强国。
- 防逻:边防巡逻。
- 王蕴为湘州刺史:王蕴被任命为湘州刺史,负责管理湖南一带的政务。
赏析:
本诗通过描述柔然侵犯敦煌以及北魏政府的回应,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中国边疆危机与国家治理的复杂局面。诗中的韩秀虽观点独特,但其忧虑国家安危的忠心可见一斑。诗末提到王蕴为刺史,反映出朝廷在地方行政上的调整,也是对之前政策的一种延续。整体来看,此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心理,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提供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