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丙戌,帝加元服,大赦。
十二月,癸亥,立皇弟跻为江夏王,赞为武陵王。
是岁,魏建安贞王陆馛卒。
太宗明皇帝下元徽三年(乙卯,公元四七五年)
春,正月,辛巳,帝祀南郊、明堂。
萧道成以襄阳重镇,张敬儿人位俱轻,不欲使居之;而敬儿求之不已,谓道成曰:“沈攸之在荆州,公知其欲何所作;不出敬儿,以表里制之,恐非公之利。”道成笑而无言。三月,己巳,以骁骑将军张敬儿为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沈攸之闻敬儿上,恐其见袭,阴为之备。敬儿既至,奉事攸之,亲敬甚至,动辄咨禀,信馈不绝。攸之以为诚然,酬报款厚。累书欲因游猎会境上,敬儿报以为:“心期有在,景迹不宜过敦。”攸之益信之。敬儿得其事迹,皆密白道成。道成与攸之书,问:“张雍州迁代之日,将欲谁拟?”攸之即以示敬儿,欲以间之。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三 · 宋纪十五
译文:皇帝加冕成为皇帝,大赦天下。
译文:十二月,立皇弟刘跻为江夏王,刘赞为武陵王。
译文:这一年,魏建安贞王陆馛去世。
译文:太宗明皇帝下元徽三年(乙卯,公元四七五年)
译文:春,正月,帝在南郊和明堂祭祀。
译文:萧道成认为襄阳是重镇,张敬儿的职位都轻,不愿让他担任;但张敬儿坚持要求,对萧道成说:“沈攸之在荆州,您知道他想做什么;不出来让张敬儿掌控,表里合作制约他,恐怕不是您的利益。”萧道成笑着不说话。三月,张敬儿任骁骑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雍州刺史。
译文:沈攸之听说张敬儿到了,担心他会袭击自己,暗中准备应对。张敬儿一到,对待攸之十分恭敬,亲近到极点,随时向他请示汇报,馈赠不断。攸之相信了张敬儿的话。敬儿得知攸之事,便密报给道成。
注释: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耗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为止。本书是中国官修史书中的重要作品。
赏析:本诗描绘了皇帝即位后的治理措施以及政治斗争中的微妙平衡。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皇帝的智慧和权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斗争的深刻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