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
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壬申,大赦,改元承明。葬显祖于金陵,谥曰献文皇帝。
魏大司马、大将军代人万安国坐矫诏杀神部长奚买奴,赐死。
戊寅,魏以征西大将军、安乐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讠斤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以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熙自以外戚,固辞内任;乃除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
显祖神主祔太庙,有司奏庙中执事之官,请依故事皆赐爵。秘书令广平程骏上言:“建侯裂地,帝王所重,或以亲贤,或因功伐,未闻神主祔庙而百司受封者也。皇家故事,盖一时之恩,岂可为长世之法乎!”太后善而从之,谓群臣曰:“凡议事,当依古典正言,岂得但修故事而已!”赐骏衣一袭,帛二百匹。
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卷一百三十四)
诗歌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
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壬申,大赦,改元承明。葬显祖于金陵,谥曰献文皇帝。
魏大司马、大将军代人万安国坐矫诏杀神部长奚买奴,赐死。
戊寅,魏以征西大将军、安乐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讠斤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以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熙自以外戚,固辞内任;乃除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
显祖神主祔太庙,有司奏庙中执事之官,请依故事皆赐爵。秘书令广平程骏上言:“建侯裂地,帝王所重,或以亲贤,或因功伐,未闻神主祔庙而百司受封者也。皇家故事,盖一时之恩,岂可为长世之法乎!”太后善而从之,谓群臣曰:“凡议事,当依古典正言,岂得但修故事而已!”赐骏衣一袭,帛二百匹。
译文: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开始于柔兆执徐,结束于著雍敦牂,持续了三年。
在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四七六年)
春天,正月己亥日,皇帝在籍田耕种,宣布大赦天下。
二月初,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由于倚仗皇帝的恩宠违法作乱,被剥夺官职并降为士兵。
魏冯太后行事不端,怨恨拓跋显祖对李弈的死亡,秘密实施毒计,夏天六月辛未日,拓跋显祖去世。壬申日,朝廷宣布大赦,改换年号为“承明”。将拓跋显祖安葬在金陵,谥号为“献文皇帝”。
北魏大司马、大将军代人万安国因为伪造诏书杀害神部长奚买奴而被赐死。
五月初五,北魏任命征西大将军、安乐王拓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拓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讠斤为司空。尊崇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重新临朝听政。任命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冯熙因为是外戚,坚决辞去内任,于是被授予都督、洛州刺史的官职,侍中、太师职务照旧。
拓跋显祖的神主被安放在太庙里,有关部门上奏请求按照过去的事例给予庙中的官员们加封爵位。秘书令广平人程骏上言说:“建立公侯分封土地是国家重视的事情,有的是因为亲近贤能之人,有的是因为功劳显赫。然而没有听说过神主被供奉进宗庙后,百官却接受加封的爵位。皇家的历史记载,不过是一时的恩情,怎能成为长久的制度呢?”太后认为很好,就听从了这个建议。太后对群臣说:“讨论事情,应当依照古典的正道说话,怎么能够只修习旧有的条文呢?”太后赏赐程骏一套衣服和二百匹帛。
注释:
- 起柔兆执徐:古代用干支纪年法表示时间,柔兆执徐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的第五十天。
- 尽著雍敦牂:同样使用干支纪年法,指的是夏季最后两个月。
- 三年:这里的三年是指从柔兆执徐到著雍敦牂的时间跨度。
-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指公元四七六年,这一年是南朝宋的第四年。
- 春,正月,己亥:农历正月己亥日,即阳历的一月十九日。
- 大赦:皇帝宣布免除全国一切刑罚和赋税的法令。
- 二月:农历二月初。
- 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陆定国是北魏的一位高级官员,担任过司空等职务。
- 倚仗皇帝的恩宠违法作乱:陆定国因受到皇帝的信任,而滥用职权,进行违法的活动,这导致了其被剥夺官职和降为士兵的命运。
- 魏冯太后:拓跋焘的母亲,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女性。
- 因亲贤,或因功伐:这里指的是根据君主个人的喜好或者功绩来选择臣子。
- 皇家故事:指拓跋家族的历史传统和规矩。
- **辄”:古时候的一种礼貌用语,用于表达谦让或感谢。
- 善而从之:太后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就接受了。
- 谓群臣曰:太后对大臣们说。
- 依古典正言:根据传统的经典文献来发表意见。
- **岂得”:意思是怎么能这样。
- 赐骏衣一袭:赏赐程骏一套衣服。
- 帛二百匹:赏赐程骏二百匹丝织品。
赏析:
此诗描绘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重要事件——北魏皇帝拓跋显祖的大赦与改革。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变革的背景。诗中详细记录了皇帝的农垦活动、官员的任免以及重大决策的公布过程,体现了北魏政府对国家治理的重视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运作方式的复杂态度和反应。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