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王僧虔奏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大明中即以宫县合和鞞拂,节数虽会,虑乖雅体。又,今之清商,实由铜爵,三祖风流,遗音盈耳,京、洛相高,江左弥贵,中庸和雅,莫近于斯。而情变听移,稍复销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民间竞造新声杂曲,烦淫无极,宜命有司悉加补缀。”朝廷从之。
是岁,魏怀州刺史高允以老疾告归乡里,寻复以安车征至平城,拜镇军大将军、中书监;固辞,不许。乘车入殿,朝贺不拜。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四 · 宋纪十六

尚书令王僧虔奏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大明中即以宫县合和鞞拂,节数虽会,虑乖雅体。又,今之清商,实由铜爵,三祖风流,遗音盈耳,京、洛相高,江左弥贵,中庸和雅,莫近于斯。而情变听移,稍复销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民间竞造新声杂曲,烦淫无极,宜命有司悉加补缀。”朝廷从之。

是岁,魏怀州刺史高允以老疾告归乡里,寻复以安车征至平城,拜镇军大将军、中书监;固辞,不许。乘车入殿,朝贺不拜。

【注释】:

①尚书令:官名。掌管国家行政事务。王僧虔(shēn jūn):南朝梁武帝时人。②朝廷:指朝廷中的官员们所组成的机构。③大明中:指梁武帝在位的第四年,即公元546年。④宫县: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用各种乐器演奏。鞞(bǐng)拂:击打乐器。⑤正典:正确的典范。⑥三祖: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三个祖先,分别是道武皇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和献文帝拓跋弘。⑦清商:指当时流行的歌曲。⑧铜爵:一种青铜酒器。⑨三祖:指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成汉君主李雄、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⑩中书监:官名。掌文书奏章及诏令。⑩固辞:坚决推辞。⑩诣(yì):到。这里指前往某地。⑩朝贺:向皇帝进见称贺。⑩中书:中书省,古代中央机构之一。②京师:古时指首都所在地。③江左:指长江下游一带。④中和雅:适中和雅正。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到五代结束这段历史的兴衰成败。《资治通鉴》的编纂始于北宋,成于南宋初年的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才完成。该书共294卷,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13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以编年的形式,全面反映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进程,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诗主要叙述了王僧虔上奏朝廷关于礼乐方面的问题,以及他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王僧虔上奏朝廷关于礼乐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朝廷礼乐制度与正统经典相比有所不符;二是当时的清商音乐实际上是源于铜爵这种乐器,其音乐风格深受三祖时期的影响;三是当时清商音乐已经逐渐走向衰落,民间也出现大量新的创作,这些音乐已经偏离了中庸和谐的雅正风格。因此,王僧虔认为应该下令有关部门对这些音乐进行整理和补充。

这首诗通过王僧虔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礼乐现状以及他对礼乐制度的看法。他认为礼乐制度需要符合正统经典的要求,并且要保持中庸和谐的雅正风格。同时,他也指出了当时清商音乐已经走向衰落,出现了大量的新创作,这些新创作已经偏离了传统的礼乐风格。最后,他希望朝廷能够采取措施对这些音乐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保持礼乐制度的健康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