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玄邈为青州刺史,上在淮阴,为宋太宗所疑,欲北附魏,遣书结玄邈,玄邈长史清河房叔安曰:“将军居方州之重,无故举忠孝而弃之,三齐之土,宁蹈东海而死耳,不敢随将军也!”玄邈乃不答上书。及罢州还,至淮阴,严军直过;至建康,启太宗,称上有异志。及上为骠骑,引为司马,玄邈甚惧,而上待之如初。及破乌奴,上曰:“玄邈果不负吾意遇也。”叔安为宁蜀太守,上赏其忠正,欲用为梁州,会病卒。
十一月,辛亥,立皇太子妃斐氏。
癸丑,魏遣假梁郡王嘉督二将出淮阴,陇西公琛督三将出广陵,河东公薛虎子督三将出寿阳,奉丹杨王刘昶入寇;许昶以克复旧业,世胙江南,称籓于魏。蛮酋桓诞请为前驱,以诞为南征西道大都督。义阳民谢天盖自称司州刺史,欲以州附魏,魏乐陵镇将韦珍引兵渡淮应接。豫章王嶷遣中兵参军萧惠朗将二千人,助司州刺史萧景先讨天盖,韦珍略七千馀户而去。景先,上之从子也。南兗州刺史王敬则闻魏将济淮,委镇还建康,士民惊散,既而魏竟不至。上以其功臣,不问。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初,玄邈为青州刺史,上在淮阴,为宋太宗所疑。欲北附魏,遣书结玄邈,玄邈长史清河房叔安曰:“将军居方州之重,无故举忠孝而弃之,三齐之土,宁蹈东海而死耳,不敢随将军也!”玄邈乃不答上书。及罢州还,至淮阴,严军直过;至建康,启太宗,称上有异志。及上为骠骑,引为司马,玄邈甚惧,而上待之如初。及破乌奴,上曰:“玄邈果不负吾意遇也。”房叔安为宁蜀太守,上赏其忠正,欲用为梁州,会病卒。
十一月,辛亥,立皇太子妃斐氏。癸丑,魏遣假梁郡王嘉督二将出淮阴,陇西公琛督三将出广陵,河东公薛虎子督三将出寿阳,奉丹杨王刘昶入寇;许昶以克复旧业,世胙江南,称籓于魏。蛮酋桓诞请为前驱,以诞为南征西道大都督。义阳民谢天盖自称司州刺史,欲以州附魏,魏乐陵镇将韦珍引兵渡淮应接。豫章王嶷遣中兵参军萧惠朗将二千人,助司州刺史萧景先讨天盖,韦珍略七千馀户而去。景先,上之从子也。南兖州刺史王敬则闻魏将济淮,委镇还建康,士民惊散,既而魏竟不至。上以其功臣,不问。
赏析:
此篇记载了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的历史事件,包括了朝廷内外的纷争、将领间的相互猜忌、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化。文章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变迁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文章开始描述了齐高帝建元元年的起始状态,即齐高帝在淮阴时期,因宋太宗的怀疑而选择向北依附北魏。这一行为被齐高帝的幕僚房叔安所反对,他因为忠诚而被拒绝书信往来。这显示了一个典型的宫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和忠奸难辨的局面。
随后,齐高帝在军事胜利后表达了对房叔安的信任和重用,但同时保留了对他的戒心。这种矛盾的态度体现了齐朝统治者在处理臣子忠诚度时的策略性。
文章转向了其他几位关键人物的命运。例如,桓诞作为南征大都督,他的请求出兵帮助对抗北魏的行为虽然出于爱国之心,却最终导致了他的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此外,王敬则的决策也反映了他对形势的判断失误,未能有效抵御北魏的入侵。这些事件都揭示了当时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
文章最后部分描述了豫章王萧嶷派遣中兵参军萧惠朗援助司州刺史萧景先的情况。尽管面临困难,萧嶷仍努力维护国家的稳定。
此文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展现了齐朝时期的内政外交和军事冲突,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使得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于那个时代政治动态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