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魏主如方山;戊申,游武州山石窟寺。庚戌,还平城。
崔慧景遣长史裴叔保攻李乌奴于武兴,为氐王杨文弘所败。九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丙午,柔然遣使来聘。
汝南太守常元真、龙骧将军胡青苟降于魏。
闰月,辛巳,遣领军李安民循行清、泗诸戍以备魏。
魏梁郡王嘉帅众十万围朐山,朐山戍主玄元度婴城固守,青、冀二州刺史范阳卢绍之遣子奂将兵助之。庚寅,元度大破魏师。台遣军主崔灵建等将万馀人自淮入海,夜至,各举两炬;魏师望见,遁去。
冬,十月,王俭固请解选职,许之;加俭侍中,以太子詹事何戢领选。上以戢资重,欲加常待,褚渊曰:“圣旨每以蝉冕不宜过多。臣与王俭既已左珥,若复加戢,则八座遂有三貂;若帖以骁、游,亦为不少。”乃以戢为吏部尚书,加骁骑将军。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译文:北魏国主拓跋焘,前往位于方山的名胜古迹游览。又前往武州山石窟寺游玩。然后返回平城。

赏析:这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录了公元451年(北魏景明元年)九月的事件。当时,北魏国主拓跋焘在九月的一天,前往位于方山的著名旅游地游览,并参观了武州山石窟寺。随后,他回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甲辰(初七),北魏帝拓跋焘前往方山;戊申(十二日),游览武州山石窟寺;庚戌(十四日),返回平城。”
赏析:此诗句出自《资治通鉴》,是关于北魏国主拓跋焘的旅行记述。文中详细描述了他在甲辰日(初七)去往方山,戊申日(十二日)游览武州山石窟寺,以及庚戌日(十四日)返回平城的行程。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中记载:“崔慧景派遣长史裴叔保攻打李乌奴于武兴,被氐王杨文弘击败。九月,甲午朔,出现日食现象。”
赏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此句出自该书的“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记录了齐朝时期崔慧景与北魏之间的战争事件。其中提及了崔慧景派遣长史裴叔保攻打李乌奴,但遭到氐王杨文弘的反击,导致日食的发生。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动态以及天文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中描述:“九月,甲午朔,日有食之。丙午,柔然遣使来聘。”
赏析:《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由宋朝司马光等人编纂。此句摘自该书“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讲述了发生在9月1日的日食事件。同时,也提到了柔然国派遣使者前来南齐进行外交活动。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天文现象,也反映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中记录了“柔然遣使来聘”,说明柔然国派遣使者前来访问南齐。
赏析:柔然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以善于骑射著称。此句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记录了北魏和柔然之间的关系。柔然则向南齐派遣使节,这可能表明两国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友好往来或政治协商。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中记载:“汝南太守常元真、龙骧将军胡青苟降于魏。”
赏析:这段文字来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描绘了北魏如何接纳南齐的两位官员。其中,常元真被派往魏担任官职,而胡青苟则投降北魏。这表明北魏在这一时期对南齐国士的政策,同时也反映了双方在政治舞台上的互动和策略调整。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五 · 齐纪一
译文:《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中提到的“闰月辛巳,遣领军李安民循行清、泗诸戍”,描述了李安民在闰月期间的行动,具体为“淮北诸戍”。
赏析:“淮北诸戍”指的是淮河以北的地区,包括清流和泗水流域的边境城镇。这段文字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显示了李安民在闰月期间对清流和泗水流域边境城镇的军事巡视行动。这种行动通常旨在加强边防安全,确保边境稳定。

本段内容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北魏和南齐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以及天文学现象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