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优礼南昌文宪公王俭,诏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上犹以往来烦数,复诏俭还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出外。俭固求解选。诏改中书监,参掌选事。
五月,乙巳,俭卒。王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礼官欲依王导,谥俭为文献。晏启上曰:“导乃得此谥;但宋氏以来,不加异姓。”出,谓亲人曰:“‘平头宪’事已行矣。”
徐湛之之死也,其孙孝嗣在孕得免。八岁,袭爵枝江县公,尚宋康乐公主。及上即位,孝嗣为御史中丞,风仪端简。王俭谓人曰:“徐孝嗣将来必为宰相。”上尝问俭:“谁可继卿者?”俭曰:“臣东都之日,其在徐孝嗣乎!”俭卒,孝嗣时为吴兴太守,征为五兵尚书。
庚戌,魏主祭方泽。
上欲用领军王奂为尚书令,以问王晏。晏与奂不相能,对曰:“柳世隆有勋望,恐不宜在奂后。”甲子,以尚书左仆射柳世隆为尚书令,王奂为左仆射。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译文:上皇优礼南昌文宪公王俭,诏令三日一次回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但上皇仍以往来烦数为理由,又诏令王俭还尚书下省,每月听十日外出。王俭坚执请求选。诏改中书监,参掌选事。
注释: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至五代的1300余年的历史。其中,“资治通鉴·齐纪二”记载了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二月,上皇优待南昌文宪公王俭,任命其为尚书右仆射并参与选务的情况。王俭被要求三日一还朝,尚书令史出外谘事,但其仍以频繁往来为由,请求返回尚书下省,月听十日外出。最终,王俭坚决请求处理选务。上皇遂改任中书监,参与选事。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王俭与上皇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性格。王俭作为文宪公,受到上皇的赏识和信任,他的行为和决策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差异。同时,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事件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