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访群臣以安民之术。秘书丞李彪上封事,以为:“豪贵之家,奢僭过度,第宅车服,宜为之等制。“又,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高宗文成皇帝尝谓群臣曰:‘朕始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既临万机,不遑温习。今日思之。岂唯予咎,抑亦师傅之不勤。’尚书李讠斤免冠谢。此近事之可鉴者也。臣谓宜准古立师傅之官,以训导太子。
“又,汉置常平仓以救匮乏。去岁京师不稔,移民就丰,既废营生,困而后达,又于国体,实有虚损。曷若豫储仓粟,安而给之,岂不愈于驱督老弱餬口千里之外哉!宜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师度支岁用之馀,各立官司,年丰籴粟积之于仓,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人。如此,民必力田以取官绢,积财以取官粟。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数年之中,谷积而人足,虽灾不为害矣。
这首诗出自《隋书·卷七十二》,内容涉及治国、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读:
诗句及注释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北齐(后继为隋)的一段历史。
- 魏主访群臣以安民之术:魏主,即北齐国的皇帝,他向群臣询问如何安定百姓的方法。
- 豪贵之家,奢僭过度,第宅车服,宜为之等制:豪富之家奢侈过分,他们的房子、车子和衣服应当有相应的等级制度来约束。
- 国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国家的兴衰在于继承人的好坏,而继承人的好坏,又取决于教育与引导的得失。
- 李讠斤免冠谢:李讠斤(可能是一个官职或名字)在受到责问时脱帽道歉。
- 汉置常平仓以救匮乏:汉代设置了常平仓来救济物资短缺的情况。
- 去岁京师不稔,移民就丰,既废营生,困而后达,又于国体,实有虚损:去年北京地区收成不好,人们被迫迁移到丰收的地区,这既浪费了劳动力也影响了当地的生活,从国家整体来看也是损失。
- 曷若豫储仓粟,安而给之:为什么不预先储存粮食,然后按需分配呢?
- 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师度支岁用之馀,各立官司,年丰籴粟积之于仓,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人:将州郡的常规税收的十分之二拿出来储备粮食,剩余的部分用于国家的开支,然后在丰收时购买并储存粮食在仓库中,在饥荒时则出售给百姓。
译文
魏主询问群臣如何使民众安定下来。秘书丞李彪上奏说:“豪富之家过于奢侈挥霍,他们的住宅、车辆和衣服应该有相应的等级制度进行规范。”他还指出,国家的兴衰在于继承人的好坏,而继承人的好坏取决于教育与引导的得失。高宗文成皇帝曾经对群臣说:“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年纪还小,感情还不能稳定;现在我已经担任了重任,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复习这些知识。现在我回想起来,不仅仅是我自己的错误,也应该归咎于我的老师不够勤勉。”尚书李讠斤脱下帽子向皇上道歉。这些都是近事值得人们警惕的例子。我认为应该根据古代的做法设立一位师傅的官职,用来教导太子。另外,汉朝设置常平仓来救济物资短缺的情况。去年北京地区的收成不好,许多人被迫使迁移到丰收的地区生活,这不仅浪费了劳动力,而且严重影响了地方的正常生活。不如预先储存粮食,按需分配。这样,人民就会努力耕作以获得官府的绢帛,积累财富以获得官府的粮食。丰收年份就可以经常储存粮食,饥荒年份就可以直接分发粮食。几年之后,粮仓里就会存满粮食,百姓也会得到满足。即使遭受灾害也不会造成危害。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北齐皇帝关注民生问题的态度,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良好后代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提出了通过合理调配资源来减少社会矛盾,确保国家稳定发展的建议。诗中的语言简练、含义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政治和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