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敦牂,尽玄黓涒滩,凡三年。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零年)
春,正月,诏放隔城俘二千馀人还魏。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灵泉;壬申,还宫。
地豆干频寇魏边,夏,四月,甲戌,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颐,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来聘。
五月,己酉,库莫奚寇魏边,安州都将楼龙儿击走之。
秋,七月,辛丑,以会稽太守安陆侯缅为雍州刺史。缅,鸾之弟也。缅留心狱讼,得劫,皆赦遣,许以自新,再犯乃加诛;民畏而爱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灵泉池;八月,丙寅朔,还宫。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连筹为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将军丘冠先拜授,且吊之。伏连筹逼冠先使拜,冠先不从,伏连筹推冠先坠崖而死。上厚赐其子雄;敕以丧委绝域,不可复寻,仕进无嫌。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共计294卷,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历史,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诗句的翻译如下: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七·齐纪三” 对应译文为:”起于上章敦牂,至玄黓涒滩,历经三年。”
- “世祖武皇帝中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零年)” 对应译文为:”在公元四九零年,即世祖武皇帝时期的永明八年。”
- “春,正月,诏放隔城俘二千馀人还魏。” 对应译文为:”春天,正月,朝廷下令释放被围困的北魏俘虏二千多人回国。”
- “乙丑,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灵泉;壬申,还宫。” 对应译文为:”乙丑日,北魏国主前往方山;二月,辛未日,再次前往灵泉;壬申日,返回京城。”
- “地豆干频寇魏边,夏,四月,甲戌,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走之。” 对应译文为:”夏季,四月,地豆干不断侵犯北魏边界,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将其击败。”
- “癸卯,大赦。” 对应译文为:”癸卯日,实行大赦。”
- “戊辰,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灵泉池;八月,丙寅朔,还宫。” 对应译文为:”戊辰曰,北魏国主再次前往方山;丙辰日,继续前往灵泉池;八月一日,元旦,返回京城。”
-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连筹为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将军丘冠先拜授,且吊之。” 对应译文为:”河南王度易侯去世;乙酉,任命他的世子伏连筹为秦、河二州刺史,派遣振武将军丘冠先前去拜祭并抚慰他。”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描述了南朝齐代的一段重要时期,主要涉及齐朝与北魏之间的战争和外交往来。通过这段历史的记载,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同时,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南朝政权对北魏的压力和对抗,以及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如北魏的征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击败地豆干的记载。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绘,使得这段历史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