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骑常侍庾荜等聘于魏,魏主使侍郎成淹引荜等于馆南,瞻望行礼。
辛酉,魏始以太祖配南郊。
魏主命群臣议行次。中书监高闾议,以为:“帝王莫不以中原为正统,不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故桀、纣至虐,不废夏、商之历;厉、惠至昏,无害周、晋之录。晋承魏为金,赵承晋为水,燕承赵为木,秦承燕为火。秦之既亡,魏乃称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于轩辕;臣愚以为宜为土德。”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神元与晋武往来通好,至于桓、穆,志辅晋室,是则司马祚终于郏鄏,而拓跋受命于云代。昔秦并天下,汉犹比之共工,卒继周为火德;况刘、石、苻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岂可舍晋而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请从彪等议。壬戌,诏承晋为水德,神申、腊辰。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七 · 齐纪三

散骑常侍庾荜等聘于魏,魏主使侍郎成淹引荜等于馆南,瞻望行礼。辛酉,魏始以太祖配南郊。

魏主命群臣议行次。中书监高闾议,以为:“帝王莫不以中原为正统,不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故桀、纣至虐,不废夏、商之历;厉、惠至昏,无害周、晋之录。晋承魏为金,赵承晋为水,燕承赵为木,秦承燕为火。秦之既亡,魏乃称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于轩辕;臣愚以为宜为土德。”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神元与晋武往来通好,至于桓、穆,志辅晋室,是则司马祚终于郏鄏,而拓跋受命于云代。昔秦并天下,汉犹比之共工,卒继周为火德;况刘、石、苻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岂可舍晋而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请从彪等议。壬戌,诏承晋为水德,神申、腊辰。

注释:

  •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史书,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 卷一百三十七:表示该篇记载的是《资治通鉴》中的某一卷。
  • 齐纪三:表明该篇记载的是南朝齐朝的第三年。
  • 散骑常侍庾荜等:指派遣到北魏的使者,庾荜等人代表南朝齐朝前往北魏进行外交活动。
  • 魏主:指北魏的国主。
  • 使侍郎成淹引荜等于馆南:描述北魏国主派侍郎成淹引导庾荜等人到达接待处,并进行正式的礼仪性拜访。
  • 瞻望行礼:指的是庾荜等人向北魏国主行了觐礼。
  • 辛酉:这一天是农历的辛酉日,即农历九月初三。
  • 魏始以太祖配南郊:指在这一天,北魏国开始将北魏的先祖拓跋什翼犍按照南郊的规格来祭祀。
  • 中书监高闾议:指中书监高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帝王莫不以中原为正统:帝王都认为中原地区是国家的正统所在。
  • 不以世数为与夺:不因为朝代更迭而改变对国家的评价。
  • 善恶为是非:好坏取决于是非的判断。
  • 桀、纣至虐,不废夏、商之历:指历史上桀和纣虽然非常残暴,但仍然保留了夏和商的正朔。
  • 厉、惠至昏,无害周、晋之录:指厉王和惠王虽然昏庸,但仍然没有废除周和晋的正朔。
  • 晋承魏为金:指晋国继承魏国成为晋国。
  • 赵承晋为水:指赵国继承了晋国成为赵国。
  • 燕承赵为木:指燕国继承了赵国成为燕国。
  • 秦之既亡,魏乃称制玄朔:意思是在秦朝灭亡后,北魏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号。
  • 且魏之得姓,出于轩辕:而且北魏的姓氏来源于黄帝。
  • 臣愚以为宜为土德:我的建议是以土德作为北魏的五行德性。
  • 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指秘书丞李彪和著作郎崔光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 神元与晋武往来通好:指北魏和北齐之间的友好关系。
  • 神申、腊辰:指农历的二月和十月。
  • 神元:指神武帝拓跋什翼犍。
  • 神申、腊辰:指农历的二月和十月。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了公元5世纪中叶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文中描述了北魏国主接见南朝使者的事件,以及双方就政治制度和五行学说进行交流的情况。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各国间的互动,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的重视。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北魏国采用皇帝制度的变迁,以及北魏与南朝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些内容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