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屡起大狱,别置推事院于长安。以杨钊有掖廷之亲,出入禁闼,所言多听,乃引以为援,擢为御史。事有微涉东宫者,皆指擿使之奏刻,付罗希奭、吉温鞫之。钊因得逞其私志,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皆钊发之。幸太子仁孝谨静,张垍、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十二月,壬戌,发冯翊、华阴民夫筑会昌城,置百司。王公各置第舍,土亩直千金。癸亥,上还宫。

丙寅,命百官阅天下岁贡物于尚书省,既而悉以车载赐李林甫家。上或时不视朝,百司悉集林甫第门,台省为空。陈希烈虽坐府,无一人入谒者。

林甫子岫为将作监,颇以满盈为惧,尝从林甫游后园,指役夫言于林甫曰:“大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朝祸至,欲为此,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如此,将若之何?”

李林甫(683年-758年)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他在政治生涯中多次参与重大决策,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政治手腕非常精明,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他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和之后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起大狱:指李林甫频繁地发起大案,以此来打击政敌,巩固自己的权力。

  2. 别置推事院:在长安设立了特别的机构来处理这些大案,显示了李林甫对司法系统的严格控制。

  3. 有掖廷之亲:杨钊因为与皇帝有亲近的关系,所以在宫中享有特权,可以随意行动。

  4. 出入禁闼:杨钊可以在皇宫内自由出入,这为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来进行自己的活动。

  5. 所言多听:由于杨钊的特殊地位,他的言论往往能得到皇帝的重视。

  6. 引以为援:李林甫将杨钊视为自己的盟友,利用他对皇帝的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 擢为御史:提拔杨钊担任御史,这是对他的一种信任和重用。

  8. 所微涉东宫者:杨钊在涉及太子的情况下也敢于直言不讳。

  9. 皆指擿使之奏刻:通过严厉的指责和逼迫,使得其他官员不得不上书弹劾。

  10. 付罗希奭、吉温鞫之:将此案交给罗希奭和吉温和他们一起审理。

  11. 得逞其私志:杨钊因此得到了满足自己私欲的机会。

  12. 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通过这样的手段,杨钊陷害并诛杀了数百个家族。

  13. 皆钊发之:这一切都是杨钊策划并实施的。

  14. 幸太子仁孝谨静:唐玄宗对太子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一个仁爱、恭敬、谨慎的人。

  15. 张垍、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太子的身边有两位重要人物张垍和高力士的支持。

  16. 故林甫终不能间也:李林甫最终也没有能够离间太子和这两位大臣的关系。

这首诗描述了李林甫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政治手腕来操控朝政,以及他所采取的种种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诗中通过对杨钊的描述,揭露了他滥用职权、陷害无辜的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