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求兼河东节度。二月,丙辰,以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将军,以禄山代之。
户部郎中吉温见禄山有宠,又附之,约为兄弟,说禄山曰:“李右丞相虽以时事亲三兄,必不肯以兄为相;温虽蒙驱使,终不得超擢。兄若荐温于上,温即奏兄堪大任,共排林甫出之,为相必矣。”禄山悦其言,数称温才于上,上亦忘曩日之言。会禄山领河东,因奏温为节度副使、知留后,以大理司直张通儒为留后判官,河东事悉以委之。
是时,杨国忠为御史中丞,方承恩用事。禄山登降殿阶,国忠常扶掖之。禄山与王鉷俱为大夫,鉷权任亚于李林甫。禄山见林甫,礼貌颇倨。林甫阳以他事召王大夫,鉷至,趋拜甚谨,禄山不觉自失,容貌益恭。林甫与禄山语,每揣知其情,先言之,禄山惊服。禄山于公卿皆慢侮之,独惮林甫,每见,虽盛冬,常汗沾衣。林甫乃引与坐于中书厅,抚以温言,自解披袍以覆之。禄山欣荷,言无不尽,谓林甫为十郎。既归范阳,刘骆谷每自长安来,必问:“十郎何言?”得美言则喜;或但云“语安大夫,须好检校!”辄反手据床曰:“噫嘻,我死矣!”
【诗句】:
安禄山求兼河东节度。二月,丙辰,以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将军,以禄山代之。户部郎中吉温见禄山有宠,又附之,约为兄弟,说禄山曰:“李右丞相虽以时事亲三兄,必不肯以兄为相;温虽蒙驱使,终不得超擢。兄若荐温于上,温即奏兄堪大任,共排林甫出之,为相必矣。”
【译文】:
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东节度使。二月,丙辰日,朝廷任命河东节度使韩休瑺为左羽林将军,用安禄山代替他的职务。户部郎中吉温看出安禄山对自己很宠爱,于是依附他,称他为哥哥,劝安禄山说:“虽然李右丞相因为时事关系亲近三位兄长,但必定不会让哥哥担任宰相;我虽然是被派去的,也终究没有提升的余地。如果你向皇上推荐我,我就向皇上报告你有能力承担重要职务,一同排除李林甫出来,成为宰相是毫无疑问的。”安禄山听信了吉温的话,多次在皇上面前称赞吉温的才干,皇上也忘记了以前的话。这时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于是向皇上推荐吉温任节度副使、知留后,任命大理司直张通儒为留后判官,将河东的事情全部委托给吉温处理。
【注释】:
- 安禄山(705年—757年),名世隆,小字儿,营州柳城县(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祖籍范阳(今北京市附近)。唐玄宗末年,曾历任左、右金吾大将军,御史中丞等职。天宝十四载(755年),发动安史之乱。
- 河东节度使:唐朝时期的官职名称之一,管理山西一带的军事事务。
- 韩休瑺:唐代官员,曾任河东节度使和左羽林将军。
- 吉温:安禄山的得力干将,后来因对安禄山有所贡献,被任命为户部郎中。
- 李右丞相:李林甫,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权臣。
- 林甫:李林甫的别号。
- 十郎:指李林甫。
- 刘骆谷:唐代宦官,安禄山的心腹。
- 刘骆谷问:“十郎何言?”:刘骆谷经常从长安来到范阳探视安禄山,每次都问“十郎”有何言论。
- 李林甫与安禄山的关系:李林甫是安禄山的上司,同时也是其政治对手,两人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微妙。
【赏析】:
这段诗描绘了安禄山和李林甫之间的权力斗争。安禄山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力,不惜攀附权贵,拉拢人才,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排挤掉政敌李林甫。而李林甫则巧妙地利用安禄山,既保持了自己的地位,又避免了直接对抗的风险。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性格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