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闻嗣业之声,诟曰:“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嗣业执其手谢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八月,丙辰,武库火,烧兵器三十七万。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乡导,过平卢千馀里,至土护真水,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馀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弊,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葛罗禄部众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
赏析与历史背景
-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译文:“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 注解:高仙芝率兵攻打石国王,遭遇葛罗禄部众背叛
- 诗句解读及翻译
- 译文:“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
- 解析:石国王子向周边国家告警,揭露高仙芝的贪婪和欺骗行为。这些国家因愤怒而暗中联合起来攻击唐朝四镇
- 诗句释义及赏析
- 译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
- 解析:高仙芝接到消息后,率领蕃族和汉族联军进攻大食国,深入敌境七百多里,最终在恒罗斯城与大食军队相遇
-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译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 注解:双方在恒罗斯城外僵持五天,葛罗禄部落背叛,同时被大食军夹击,导致高仙芝军队全军覆没
- 诗句释义及赏析
- 译文:“将士相失,别将汧阳段秀实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 解析:在混乱中,将领段秀实鼓励高仙芝撤退,但道路险峻,受阻。段秀实带头冲锋,用长棍击退敌人,使高仙芝得以逃生
-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译文:“还至安西,言于仙芝,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 注解:回到安西后,段秀实被任命为都知兵马使,成为高仙芝的亲信
- 诗句释义及赏析
- 译文:“八月,丙辰,武库火,烧兵器三十七万。”
- 解析:在安西期间,一场火灾摧毁了武库中的三千七百万件武器
-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译文:“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乡导,过平卢千馀里,至土护真水,遇雨。”
- 注解:安禄山调集三道兵力六万征讨契丹,并使用奚族骑兵作为向导,穿越一千八百里的平卢地区,最后抵达土护真水,途中遭遇降雨
- 诗句释义及赏析
- 译文:“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馀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
- 解析:安禄山的军队日夜兼程,行程超过三百里,最终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军受到极大惊吓
-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译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弊,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 注解:由于连日大雨导致弓弩和绳索松弛,大将何思德向安禄山报告,建议暂时停止战斗并整顿部队,预计不到三天契丹就会投降
- 诗句释义及赏析
- 译文:“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 解析:何思德外貌与安禄山相似,导致敌军争相攻击他并将其杀死,以此误以为已经俘获了安禄山,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士气
-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译文:“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 注解:奚族再次背叛并与契丹联手共同攻击唐军,造成大量伤亡
- 诗句释义及赏析
- 译文:“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 解析:在射杀安禄山的过程中,何思德不慎射中了安禄山的鞍座和冠饰,导致他失去鞋和帽带,只身与部下二十名骑兵逃走。在夜晚逃跑时,追击的敌人解除了追击,他们才得以逃回师州并将责任推给左贤王哥解和河东兵马使鱼承仙
- 诗歌背景与历史意义
- 分析:此诗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战争情景和将领间的忠诚与背叛,以及战争对人民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生活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