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卢兵马使史思明惧,逃入山谷近二旬,收散卒,得七百人。平卢守将史定方将精兵二千救禄山,契丹引去,禄山乃得免。至平卢,麾下皆亡,不知所出。史思明出见禄山,禄山喜,起,执其手曰:“吾得汝,复何忧!”思明退,谓人曰:“向使早出,已与哥解并斩矣。”契丹围师州,禄山使思明击却之。
冬,十月,壬子,上幸华清宫。
杨国忠使鲜于仲通表请己遥领剑南;十一月,丙午,以国忠领剑南节度使。
◎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七五二年
春,正月,丁亥,上还宫。
二月,庚午,命有司出粟帛及库钱数十万缗于两市易恶钱。先是,江、淮多恶钱,贵戚大商往往以良钱一易恶钱五,载入长安,市井不胜其弊,故李林甫奏请禁之,官为易取,期一月,不输官者罪之。于是商贾嚣然,不以为便。众共遮杨国忠马自言,国忠为之言于上,乃更命非铅锡所铸及穿穴者,皆听用之如故。
诗句:
1 “平卢兵马使史思明惧,逃入山谷近二旬。”
- “平卢兵马使”指的是在平卢(今辽宁省朝阳市)的兵权和军职。“史思明”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曾任平卢兵马使。
- “惧”表示因恐惧而逃离。
- “逃入山谷”说明他为了躲避敌人而躲进了山谷中。
- “近二旬”表示时间大约持续了二十多天。
- “收散卒,得七百人。”
- 这里的“散卒”是指失去组织或指挥的士兵。
- “收散卒”意味着重新集结并整顿士兵。
- “得七百人”表示最终获得了七百名士兵。
- “平卢守将史定方将精兵二千救禄山。”
- “平卢守将”是指平卢地区的守卫将领。
- “史定方”是当时担任平卢守将的人。
- “精兵二千”形容军队精锐、装备良好。
- “救禄山”表示帮助禄山抵抗敌人的进攻。
- “契丹引去,禄山乃得免。”
- “契丹”指北方的契丹族。
- “引去”意为撤退。
- “禄山”即安禄山,这里指代唐玄宗的宠臣。
- “乃得免”表示因为契丹的退却所以得以幸免。
- “至平卢,麾下皆亡,不知所出。”
- “麾下”通常指部下。
- “至平卢”表示来到平卢。
- “麾下皆亡”说明手下的士兵一个都不剩。
- “不知所出”表示不知道从哪里来。
- “史思明出见禄山,禄山喜,起,执其手曰:‘吾得汝,复何忧!’”
- “史思明”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
- “出见禄山”表示出来面对禄山。
- “禄山喜”表示禄山很高兴见到史思明。
- “执其手”表示两人握手。
- “曰:‘吾得汝,复何忧!’”意思是说:“有了你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 “思明退,谓人曰:‘向使早出,已与哥解并斩矣。’”
- “思明”即史思明。
- “向使早出”意味着假如当初能够早点出去的话。
- “已与哥解并斩矣”表示已经和哥舒翰一起被处死了。
- “契丹围师州,禄山使思明击却之。”
- “契丹围师州”描述的是契丹族的军队围攻平卢的一个地方州城。
- “禄山使思明击却之”表示安禄山命令史思明去攻击契丹军队并将其击退。
译文:
平卢的兵马使史思明因为害怕而逃出了山谷,大约有二十多天的时间。后来收集了一些散失的士兵,总共得到了七百人。
在平卢,守将史定方带领着精良的二千兵力前去救援安禄山,契丹因此撤离了,安禄山也因此得以幸免。当史思明回到平卢的时候,他的部下都已经不在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史思明出来面对安禄山,安禄山非常高兴地站起来,握着他的手说:“有了你,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早些时候史思明能出去的话,他已经和哥舒翰一起被处死了。
契丹人围困了师州,安禄山命令史思明去攻打并且击退了他们。
注释:
- “平卢兵马使”:指在平卢地区拥有一定军事权力的军事长官。
- “惧”:感到害怕,担心。
- “逃入山谷近二旬”:指史思明因为恐惧而逃入深山中躲避了大约二十几天。
- “收散卒,得七百人”:史思明收集了一些散失的士兵,最后得到了七百人的队伍。
- “平卢守将史定方”:指平卢的守将,可能是当时负责保卫平卢地区的将领。
- “精兵二千”:精锐的士兵,两千人。
- “契丹引去”:契丹人撤退离去。
- “禄山乃得免”:由于契丹人的撤退,安禄山得以幸免。
- “麾下皆亡”:部下的士兵一个都不存在了。
- “不知所出”:不清楚是从哪里来的。
- “史思明出见禄山”:史思明出来面对安禄山。
- “曰:‘吾得汝,复何忧’”:表示有了你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 “思明退,谓人曰:‘向使早出,已与哥解并斩矣。’”:史思明回去后对别人说:“如果当初能早点出去的话,我已经和哥舒翰一起被处死了。”
- “契丹围师州”:契丹人围攻了一个叫师州的州城。
- “禄山使思明击却之”:安禄山命令史思明去攻打并击退了契丹军队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