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阁罗凤敛战尸,筑为京观,遂北臣于吐蕃。蛮语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于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六 · 唐纪三十二
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译文】
夏天,四月,壬午日,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伐南诏蛮族,在泸南地区遭遇惨败。当时,鲜于仲通率领的兵力达到八万之众,分为两支军队分别从戎州和凉州出发,抵达曲州和靖州。南诏王阁罗凤派遣使者向朝廷求情,请求归还被俘虏的民众和掠夺的财物,并表示愿意放弃对云南的统治,请求朝廷准许他们归附吐蕃。但鲜于仲通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囚禁了他们的使者。接着,仲通的军队进抵西洱河,与阁罗凤展开了激战,结果大败,有六万士兵死亡。鲜于仲通侥幸逃脱,得以幸免。然而,杨国忠掩盖了这一失败的真相,仍然称赞鲜于仲通的战斗功绩。
阁罗凤收集战场上阵亡士兵的尸体,将其堆砌成高高的土丘,称为“京观”,随后向北臣服于吐蕃。当地少数民族称弟弟为“钟”,而吐蕃则赐予阁罗凤一个称号为“赞普钟”。因此,他被尊称为“东帝”,并被授予金印。阁罗凤还在自己的国家城门上刻碑立文,声称自己被迫反叛唐朝是出于无奈之举,并且声明: “我在世时一直效忠于唐朝,接受唐朝的封赏。未来如果有机会回归唐朝,我会指给唐使者看这块碑文,表明我的反叛并非出于本意。”于是,他命令两京及河南、河北地区的部队出击南诏,但由于云南一带多瘴气,加上士兵们在未战前已有十之八九因疾病去世,导致无人愿意应征入伍。杨国忠派御史分赴各地抓捕百姓,用枷锁将他们押送至军营。依照旧例,凡是有功之民均可免除徭役,但此时因为征兵数量巨大,杨国忠便奏请先征用高勋者。因此,行路之人感到极度忧愁怨恨,父母妻子送别出征的人泪流满面,哭声震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