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四月,凡二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
◎天宝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安禄山入朝。是时杨国忠言禄山必反,且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上使召之,禄山闻命即至。庚子,见上于华清宫,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上怜之,赏赐巨万,由是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矣。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于上,上不听。

甲辰,太清宫奏:“学士李琪见玄元皇帝乘紫云,告以国祚延昌。”

唐初,诏敕皆书、门下官有文者为之。乾封以后,始召文士元万顷、范履冰等草诸文辞,常于北门候进止,时人谓之“北门学士”。中宗之世,上官昭容专其事。上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刑部尚书张均及弟太常卿垍皆翰林院供奉。上欲加安禄山同平章事,已令张垍草制。杨国忠谏曰:“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上乃止。乙巳,加禄山左仆射,赐一子三品、一子四品官。丙午,上还宫。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唐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的政治事件。本篇文章主要叙述了安禄山入朝的情况和玄宗对安禄山的态度及其变化。以下是详细内容:

  1. 安禄山入朝
  • 春,正月,己亥日,安禄山正式入朝。
  • 杨国忠曾预言安禄山有反心,并表示即使皇帝召唤他也不会来。然而,玄宗并未完全信任杨国忠的预言,反而更加亲近和信任安禄山。
  1. 玄宗的态度
  • 玄宗对安禄山的态度经历了从信任到怀疑的变化。一开始,玄宗推心置腹地对待安禄山,认为他没有二心,甚至赐给他贵重物品以观察其忠诚情况。
  • 尽管辅琳向玄宗报告说安禄山忠诚奉国,玄宗仍然犹豫不决,未能下定决心是否要除掉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
  1. 政策调整
  • 当辅琳回报称安禄山忠诚时,玄宗决定不立即发制书,而是选择派宦官辅琳暗中观察安禄山的动向,同时给予他珍贵果品以示恩宠。
  • 这种策略表明玄宗在权衡利弊,试图通过控制信息来确保自己不会因过度信任而失去安禄山。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反映了唐代玄宗时期的政治局势以及玄宗、杨国忠、安禄山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个人间的尔虞我诈,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微妙性和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