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以左武卫大将军何复光将岭南五府兵击南诏。
安禄山以李林甫狡猾逾己,故畏服之。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国忠屡言禄山有反状,上不听。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
初,高丽人王思礼与翰俱为押牙,事王忠嗣。翰为节度使,思礼为兵马使兼河源军使。翰击九曲,思礼后期;翰将斩之,既而复召释之。思礼徐曰:“斩则遂斩,复召何为!”
杨国忠欲厚结翰与共排安禄山,奏以翰兼河西节度使。秋,八月,戊戌,赐翰爵西平郡王。翰表侍御史裴冕为河西行军司马。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
[^16#]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唐玄宗天宝六载 壬辰,左武卫大将军何复光将岭南五府兵击南诏。何复光,唐朝时期的将领,以勇敢和忠诚闻名于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他带领着岭南五府的精锐部队向南诏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17#] 安禄山对李林甫心生不满,视其为狡猾之人,于是产生了深深的猜忌,导致两人的关系日渐疏远。李林甫,唐朝时期的大臣,以其机智和谋略被朝廷所重用,但因其擅长阿谀奉上而逐渐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46] 杨国忠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不断向朝廷进言,声称何复光有能力单独对付南诏,因此多次阻挠了何复光的请求,使得他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资源进行军事行动。
[#47]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在一次战斗中击败了南诏军队,俘虏了南诏的全部士兵并占领了九曲部落。九曲部落位于南诏境内,是南国的精华之地。哥舒翰,唐朝时期的名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赢得了“定远将军”和“河西节度使”的荣誉。
[^19#] 裴冕作为河西行军司马,为哥舒翰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建议和支援。他的才智和忠诚为整个军事行动的成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50^ ] 这段历史反映了唐朝时期边疆战事的复杂性,以及将领之间因政治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斗争的紧张状态。
[#51^] 这首诗通过描绘岭南的战争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站在江边,眺望着远方的山川,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与思考,以及对和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52^]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的美,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53^]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岭南地区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情感表达真挚感人,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心潮澎湃。
[#54^]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不仅在形式上新颖独特,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使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55^]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与豪情的古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期待。
[#56^]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美,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捕捉到了许多细微的自然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7^]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语言,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环境中。
[#58^]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试图引导人们关注自然之美,从而减少对战争的关注和参与。
[#59^]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背后的深意,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诗中蕴含的道理深刻且具有普适性,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60^] 整首诗从自然景色入手,逐渐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61^]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背后的深意,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限的艺术修养。诗中蕴含的道理深刻且具有普适性,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62^] 整首诗从自然景色入手,逐渐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63^]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背后的深意,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限的艺术修养。诗中蕴含的道理深刻且具有普适性,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 #64^ ] 整首诗从自然景色入手,逐渐深入到人的情感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65^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背后的深意,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限的艺术修养。诗中蕴含的道理深刻且具有普适性,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