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王琰有二孺人,争宠,其一使巫书符置琰履中以求媚。琰与监院宦者有隙,宦者知之,密奏琰祝诅上;上使人掩其履而获之,大怒。琰顿首谢:“臣实不知有符。”上使鞫之,果孺人所为。上犹疑琰知之,囚于鹰狗坊,绝朝请,忧愤而薨。
故事,兵、吏部尚书知政事者,选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过门下省审,自春及夏,其事乃毕。及杨国忠以宰相领文部尚书,欲自示精敏,乃遣令史先于私第密定名阙。
◎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七五三年
春,正月,壬戌,国忠召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甚众,无敢言者。于是门下不复过官,侍郎但掌试判而已。侍郎韦见素、张倚趋走门庭,与主事无异。见素,凑之子也。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六 · 唐纪三十二
棣王琰有二孺人,争宠,其一使巫书符置琰履中以求媚。琰与监院宦者有隙,
宦者知之,密奏琰祝诅上;上使人掩其履而获之,大怒。琰顿首谢:“臣实不知有符。”
上使鞫之,果孺人所为。上犹疑琰知之,囚于鹰狗坊,绝朝请,忧愤而薨。
故事,兵、吏部尚书知政事者,选事悉委侍郎以下,三注三唱,仍过门下省审,自春及夏,其事乃毕。
及杨国忠以宰相领文部尚书,欲自示精敏,乃遣令史先于私第密定名阙。
◎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七五三年
春,正月,壬戌,国忠召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甚众,无敢言者。于是门下不复过官,侍郎但掌试判而已。侍郎韦见素、张倚趋走门庭,与主事无异。见素,凑之子也。
译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皇帝发现)李琰有两个女儿,为了争夺宠爱,其中一个让巫师写了符咒藏在李琰的鞋里来讨好他,李琰和监院宦官有矛盾,监院的宦官知道这件事后,秘密地向皇帝报告说李琰诅咒了皇帝,皇帝让人把李琰的鞋收上来后发现是别人写的符咒,非常愤怒。李琰跪在地上谢罪说:“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样的符咒。” 皇帝派人审讯后,果然是那个女子伪造的。皇上还是怀疑李琰知道内情,把李琰关进了鹰狗坊,不再让他上朝听政,因为忧虑和悲伤而死。
以前,负责军事和吏部尚书处理政务的人,选人的事务完全委托给侍郎以下的官员,三道审核三次唱读,仍然要经过门下省审查,从春天到夏天,这些工作才能完成。等到杨国忠当了宰相兼任文部尚书时,他想显示自己的能力敏捷,就派令史提前在私人住宅里面确定名册。
(天宝十二年)癸巳年,公元七五三年
(正月)正月十三日,杨国忠召集左丞相陈希烈以及给事中、各部门负责人到尚书省的大厅集合,一起唱定人选名单并宣布结果。一天之内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说:“现在在座的都是高级官员,已经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核了。”其中有许多资历和资格不准确的问题,但没有人敢于说出来。于是门下省不再插手官员的任免事务,只负责考试判决。侍郎韦见素、张倚在衙门门口奔跑,与主事人员没什么差别。韦见素是韦凑的儿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李琰因嫉妒他人而陷害自己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诗中描绘的场景生动形象,如“监院宦官”与“门下省”等关键词汇的使用,增加了文本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此外,诗中还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激烈,以及作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