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庚申,以杨国忠为右相,兼文部尚书,其判使并如故。
国忠为人强辩而轻躁,无威仪。既为相,以天下为己任,裁决机务,果敢不疑;居朝廷,攘裾扼腕,公卿以下,颐指气使,莫不震慑。自侍御史至为相,凡领四十馀使。台省官有才行时名,不为己用者,皆出之。
或劝陕郡进士张彖谒国忠,曰:“见之,富贵立可图。”彖曰:“吾辈依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吾辈得无失所恃乎!”遂隐居嵩山。
- 杨国忠,字公略。
- 杨国忠,本名杨钊,唐朝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市和芮城县)人。
- 杨国忠,唐玄宗赐名“国忠”。
- 杨国忠,与唐玄宗贵妃杨玉环有亲戚关系。
- 杨国忠,是唐朝著名的外戚、宰相和奸臣。
- 杨国忠,其父亲杨玄道曾担任过太子少傅。
- 杨国忠,少年时期即显露出才华,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 杨国忠,在唐玄宗时期迅速崛起,成为朝廷重臣。
- 杨国忠,性格强势且善于言辞,深受皇帝和贵族的喜爱。
- 杨国忠,因其强硬的手段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而备受争议。
- 杨国忠于天宝六载(丁亥,公元747年)被任命为右相。
- 杨国忠于天宝六载(丁亥,公元747年)兼文部尚书。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深居禁中,专心政事。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以声色俱佳的言谈和果断的行为博得玄宗的宠爱。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因宠冠群臣而被尊为“尚父”。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因权势日盛而引起太子李亨的忌惮。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排挤异己、打压贤能,导致朝廷内外矛盾加剧。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被贬为太子太保、陕郡太守。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因不满朝廷决策而多次上书劝谏。
- 杨国忠于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被召回长安,任太子宾客。}
诗句鉴赏
解析《资治通鉴》所录唐代诗篇
- 杨国忠简介及生平
- 杨国忠基本资料
- 杨国忠主要成就
- 杨国忠个人特点
- 诗歌创作背景
- 诗歌产生时代背景
- 诗歌内容反映社会状况
- 诗歌创作动机与灵感来源
- 诗歌主题思想分析
- 诗歌表达主旨
- 主题思想深层含义
- 对当代价值影响评估
- 诗歌修辞技巧探讨
- 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 语言风格及运用
- 修辞技巧对艺术效果贡献
- 诗歌结构组织分析
- 诗歌篇章布局
- 段落过渡与逻辑性
- 节奏韵律与情感传递
- 诗歌意境营造方法
- 意境概念及特点
- 意境构建技巧与方法
- 通过意境表达情感与思考
- 诗歌历史地位评价
- 诗歌历史评价标准
- 诗歌在文学史中位置
- 诗人作品在后世影响
- 诗歌研究现状与前景
- 当前研究动态与趋势
- 研究方法与成果展示
- 未来研究发展方向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