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丁酉朔,禄山辞归范阳。上解御衣以赐之,禄山受之惊喜。恐杨国忠奏留之,疾驱出关。乘船沿河而下,令船夫执绳板立于岸侧,十五里一更,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自是有言禄山反者,上皆缚送之。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
禄山之发长安也,上令高力士饯之长乐坡,及还,上问:“禄山慰意乎?”对曰:“观其意怏怏,必知欲命为相而中止故也。”上以告国忠,曰:“此议他人不知,必张垍兄弟告之也。”上怒,贬张均为建安太守,垍为卢溪司马,垍弟给事中埱为宜春司马。
哥舒翰亦为其部将论功,敕以陇右十将、特进、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归仁为骠骑大将军,河源军使王思礼加特进,临洮太守成如璆、讨击副使范阳鲁炅、皋兰府都督浑惟明并加云麾将军,陇右讨击副使郭英乂为左羽林将军。英乂,知运之子也。翰又奏严挺之之子武为节度判官,河东吕諲为度支判官,前封丘尉高适为掌书记,安邑曲环为别将。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七 · 唐纪三十三
三月,丁酉朔,禄山辞归范阳。上解御衣以赐之,禄山受之惊喜。恐杨国忠奏留之,疾驱出关。乘船沿河而下,令船夫执绳板立于岸侧,十五里一更,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自是有言禄山反者,上皆缚送之。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
解析:安禄山在被玄宗皇帝赐予御衣表示慰问后,感到自己可能会被留在长安继续担任宰相,于是决定离开。他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国忠等人知晓并受到弹劾,便急忙离开长安,乘船沿着黄河下游前进。沿途的官员都要求他下船休息,但他不顾这些要求,日夜兼程地赶往范阳。当有人向朝廷报告说安禄山可能谋反时,玄宗皇帝都将这些人抓起来交给了安禄山处理。
译文:安禄山辞别长安,皇帝赠送给他御衣表示慰问。安禄山非常感激,害怕杨国忠会上报朝廷而将他留下来,于是连夜出发,骑马疾驰出了潼关。他让船夫们拿着绳索和木板站在河岸旁边,每隔十五里换一次马匹和水手休息一次,一天走几百里,经过几个郡县都不停下来。从此以后,人们都知道安禄山将要谋反,没有人再敢向他报告任何消息。
注释:御衣 - 皇帝赠给臣子的衣物;辞归 - 告别返回;上 - 古代称皇帝为上;解 - 赠送;以 - 介词;赐 - 赠送;惊喜 - 惊讶、高兴的样子;恐 - 恐怕;杨国忠 - 唐朝的大臣,当时担任宰相;驿马 - 指传递文书或书信的信使;驿 - 古代传递文书的地方;乘舟 - 乘坐船只;沿河而下 - 沿着河流往下行驶;令 - 命令;船夫 - 划船的人;执绳板 - 手持绳索和木棍作为标记;立于岸侧 - 站在岸边;岸 - 河岸;十五里一更 - 每隔十五里换一次马和水手休息一次;昼夜兼行 - 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进;日数百里 - 每天行走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 - 经过郡县也不停下来;自是有言禄山反者 - 从那以后,人们就都说安禄山要谋反;上皆缚送之 - 玄宗皇帝都抓起来交给他处理。
赏析:本诗通过描述安禄山辞别长安的场景及他对皇帝赏赐御衣的反应,以及他的急匆匆离开长安的行为,展现了安禄山急于离开京城,对朝廷的不满和恐惧感。同时,也反映了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