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忌陈希烈,希烈累表辞位;上欲以武部侍郎吉温代之,国忠以温附安禄山,奏言不可;以文部侍郎韦见素和雅易制,荐之。八月,丙戌,以希烈为太子太师,罢政事;以见素为武部尚书、同平章事。
自去岁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长沙太守。岘,祎之子也。上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高力士侍侧,上曰:“淫雨不已,卿可尽言。”对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上默然。
冬,十月,乙酉,上幸华清宫。
十一月,己未,置内侍监二员,正三品。
河东太守兼本道采访使韦陟,斌之兄也,文雅有盛名,杨国忠恐其入相,使人告陟赃污事,下御史按问。陟赂中丞吉温,使求救于安禄山,复为国忠所发。闰月,壬寅,贬陟桂岭尉,温澧阳长史。安禄山为温讼冤,且言国忠谗疾。上两无所问。
《资治通鉴》记载,八月,韦见素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免去政事;以见素为武部尚书、同平章事。
韦见素天宝五年(746年)担任江西、山南等道黜陟使,惩治贪官污吏,十三年(754年)秋经杨国忠推荐,擢为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对杨国忠感激不已,有意附会。
韦见素在唐玄宗的支持下,被提拔为武部尚书、同中滑书门下平展事和集贤院学士,并管理门下省事务。他与杨国忠的关系复杂,既感激又矛盾。
韦见素在天宝十三年拜任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任集贤监学士,知门下省事。他的任命受到杨国忠的影响,但最终得到唐玄宗的认可。
《资治通鉴》记载,八月,韦见素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免去政事;以见素为武部尚书、同平章事。这表明韦见素虽然被提拔为宰相,但已不再参与实际政务。诗句:
八月,丙戌,上御华清宫。
冬,十月,乙亥,置内侍监二员,正三品。
河东节度使兼本道采访使韦陟,斌之兄也,文雅有名,朝廷用为京兆尹;
见玄龄、魏征之贵,不悦;会杨国忠谋反,陟言其状,因贬永州,竟死途中。
译文:
八月,唐玄宗在华清宫举行了祭祀活动。十月,他命令设置内侍监两个职位,这两个职位是正三品的高级官职。河东节度使韦陟兼任本道采访使,他是韦斌的弟弟。韦陟文雅而有名望,唐玄宗任命他为京兆尹。然而,当他听说李靖和魏征地位高升时,他却不高兴。当得知杨国忠阴谋造反时,韦陟向朝廷揭露了杨国忠的罪过,因此被贬到永州并最终死在路途中。
诗句与译文的一一对应关系和每行诗句的详细解读如下:
- 注释: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晚年的生活和统治风格的变化,以及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诗人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的现实。
- 译文:这首诗的内容涉及唐朝末年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它描述了唐玄宗晚年对权臣杨国忠和宦官集团的信任和放纵,以及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纵容。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