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围博陵未下,闻潼关不守,解围而南。史思明踵其后,光弼击却之,与郭子仪皆引兵入井陉,留常山太守王俌将景城、河间团练兵守常山。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将袭范阳,未至,史思明引兵逆击之,正臣大败,弃妻子走,士卒死者七千馀人。初,颜真卿闻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出井陉,即敛军还平原,以待光弼之命。闻郭、李西入井陉,真卿始复区处河北军事。

太子至平凉数日,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相与谋曰:“平凉散地,非屯兵之所,灵武兵食完富,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乃使涵奉笺于太子,且籍朔方士马、甲兵、谷帛、军须之数以献之。涵至平凉,太子大悦。会河西司马裴冕入为御史中丞,至平凉见太子,亦劝太子之朔方,太子从之。鸿渐,暹之族子;涵,道之曾孙也。鸿渐、漪使少游居后,葺次舍,庀资储,自迎太子于平凉北境,说太子曰:“朔方,天下劲兵处也。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守拒贼以俟兴复。殿下今理兵灵武,按辔长驱,移檄四方,收揽忠义,则逆贼不足屠也。”少游盛治宫室,帷帐皆仿禁中,饮膳备水陆。秋,七月,辛酉,太子至灵武,悉命撤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的诗句为: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李光弼围博陵未下,闻潼关不守,解围而南。史思明踵其后,光弼击却之,与郭子仪皆引兵入井陉,留常山太守王俌将景城、河间团练兵守常山。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将袭范阳,未至,史思明引兵逆击之,正臣大败,弃妻子走,士卒死者七千馀人。初,颜真卿闻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出井陉,即敛军还平原,以待光弼之命。闻郭、李西入井陉,真卿始复区处河北军事。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的第二百一十八卷,记录了唐代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等人的军事活动和战争过程。诗中详细描述了李光弼在博陵围困未下,听闻潼关失守后撤军的经过;史思明随后追击李光弼,但被击败并撤退;郭子仪和李光弼进入井陉,留下常山太守守卫;平卢节度使刘正臣试图袭击范阳但未能成功,史思明反击,导致刘正臣战败并弃妻子逃跑;最后提到颜真卿得知李光弼出井陉后重新整顿河北的军事。

译文:李光弼围攻博陵但没有攻克,听说潼关失守后撤军向南。史思明紧随其后,李光弼击退了他,与郭子仪一起进入井陉地区,留下常山太守王俌率领景城、河间的团练军队防守常山。平卢节度使刘正臣企图袭击范阳但未能成功,史思明随后追击并反击刘正臣,导致他大败并放弃妻子儿女逃跑,士兵死亡超过七千人。起初,颜真卿得知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出兵井陉后立即回师平原等待命令。听到郭子仪和李光弼向井陉西进的消息后,颜真卿才开始重新组织和管理河北地区的军事事务。

注释: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是一本记载唐朝历史的书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本诗通过叙述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等人的军事活动,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动荡。诗中描绘了李光弼在博陵围困未下时的紧张局势,以及他在得知潼关失守后的果断撤军行动;同时,也描述了史思明对李光弼的追击和反击战况,以及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后续行动,如进入井陉并留下兵力防守等。此外,诗中还提到了颜真卿在得知河北战事变动后重新调度管理河北军事的情况。

赏析:该诗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唐代的政治和军事斗争。通过对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等人的行动描述,反映了当时唐朝内部的政治动荡和边疆防御的严峻形势。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情节连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唐代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此外,诗中的战争场景描写生动具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和战争的激烈程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