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上至岐山。或言贼前锋且至,上遽过,宿扶风郡。士卒潜怀去就,往往流言不逊,陈玄礼不能制,上患之。会成都贡春彩十馀万匹,至扶风,上命悉陈之于庭,召将士入,临轩谕之曰:“朕比来衰耄,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知卿等皆苍猝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茇涉至此,劳苦至矣,朕甚愧之。蜀路阻长,郡县褊小,人马众多,或不能供,今听卿等各还家,朕独与子、孙、中官前行入蜀,亦足自达。今日与卿等诀别,可共分此彩,以备资粮。若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各好自爱也!”因泣下沾襟。众皆哭,曰:“臣等死生从陛下,不敢有贰。”上良久曰:“去留听卿。”自是流言始息。
太子既留,未知所适。广平王亻叔曰:“日渐晏,此不可驻,众欲何之?”皆莫对。建宁王倓曰:“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敝诮栽唬骸吧疲敝廖急酰?遇潼箥貚败卒,误与之战,死伤甚众。已,乃收馀卒,择渭水浅处,乘马涉渡;无马者涕泣而返。太子自奉天北上,比至新平,通夜驰三百馀里,士卒、器械失亡过半,所存之众不过数百。新平太守薛羽弃郡走,太子斩之,是日,至安定,太守徐亦走,又斩之。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译文: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五月,丁巳,炅众溃,走保南阳,贼就围之。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巨著,它为我们展现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全景。而《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则是其中的一部分,记载了唐代宗李豫在至德元年的事迹。
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状况。首先,作者提到了唐肃宗皇帝的即位,这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唐肃宗上台后,他面临着内外的压力,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然而,他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受到了一些批评,这也是导致国家陷入混乱的原因之一。
作者描述了唐肃宗的军事行动。他派遣陈玄礼率领军队去镇压叛乱,但是叛军的前锋已经到达,形势十分危急。陈玄礼不得不匆忙过河,并在扶风郡驻扎下来。然而,士兵们却心怀去留的问题,流言四起,让陈玄礼感到十分困扰。最终,他下令将战马都带回家中,只身与子孙、宦官一起进入蜀地,继续抗击敌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局面。
还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例如,广平王李俶曾经担任朔方节度大使,他的军队在河西、陇右一带被叛军打败,许多士兵都投降了敌人。在这种情况下,裴冕成为了唐朝最后的希望。他是名族出身,拥有良好的教育和修养,因此被认为是不会背叛国家的。然而,叛军已经进入长安,开始大肆劫掠财物,裴冕只能选择暂时离开,以保全自己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也反映了唐朝末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