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上将发马嵬,朝臣惟韦见素一人,乃以韦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将士皆曰:“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或请之太原,或言还京师。上意在入蜀,虑违众心,竟不言所向。韦谔曰:“还京,当有御贼之备。今兵少,未易东向,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乃从之。及行,父老皆遮道请留,曰:“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上为之按辔久之,乃命太子于后宣慰父老。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帅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须臾,众至数千人。太子不可,曰:“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涕泣,跋马欲西。建宁王倓与李辅国执鞚谏曰:“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广平王亻叔亦劝太子留。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太子乃使亻叔驰白上。上总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上曰:“天也!”乃命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又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太子南向号泣而已。又使送东宫内人于太子,且宣旨欲传位,太子不受。亻叔、倓,皆太子之子也。

翻译如下:

丁酉,皇帝将出发前往马嵬,朝廷中只有韦见素一人,于是任命韦谔为御史中丞,充任置顿使。将士们都说:“国忠谋反,他的将吏都在蜀地,不能去。”有人建议去河陇,有人建议去灵武,有人建议去太原,有人说应该回京师。皇帝想进入蜀地,担心违背众人心意,最终未说明所往何处。韦谔说:“回去的话,应当有御敌的准备。现在兵力不足,不宜东向,不如先到扶风,再作打算。”皇帝征询大家的意见,众臣都认为如此,便听从了他的建议。到达时,父老百姓都挡住道路请皇帝留下,说:“皇宫是陛下的家,陵墓是陛下的坟墓,如今舍弃这里,要去哪里?”皇帝为此停下车许久,然后让太子在后方安抚父老百姓。父老们因此说:“皇上既然不肯留,我们愿意带领子弟随殿下一起东征敌人,取回长安。如果殿下和皇上都入蜀,中原百姓谁来做主?”片刻间,人群达到数千人。太子不同意,说:“皇上远行险阻之地,我怎能忍心朝夕离左右?况且我还没面辞皇上,应该回去禀告皇上,再做决定。”泪流满面,骑马欲西归。建宁王李倓与李辅国执缰谏道:“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随皇上入蜀,若贼兵烧断栈道,那么中原的土地就会拱手让给贼人了。人情既已离散,无法复合,即使想要回到此地,那又能办得到吗!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共同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仅为儿女之情呢!”广平王李叔也劝太子留下。父老百姓共同拥马太子,他无法前行。太子便派李叔驰马报上皇。上皇总辔等待太子,久未至。派人侦察后回来报告,上皇说:“天意也!”于是命令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随从太子,并告知将士:“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又告诉太子:“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我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太子向南号泣而已。又使送东宫内人至太子,且宣旨想传位,太子不受。李叔、李倓,都是太子之子。

诗句注释:

  • 丁酉:指农历七月十五日,即唐肃宗至德元年五月三十日。
  • 马嵬:山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父老:指当地百姓。
  • 至尊:指皇帝。
  • 至尊既不肯留:皇帝不愿留下。
  • 至尊:指皇帝。
  • 某等愿帅子弟从殿下:百姓们表示愿意带领自己的子弟跟随太子一同西进抵抗叛军。
  • 至尊:指皇帝。
  • 虽欲:虽然。
  • 至矣:到了极点。
  • 至尊:指皇帝。
  • 社稷:指国家政权。
  • 宗庙:指帝王祖庙。
  • 宫禁:指皇宫之内。
  • 郭、李:指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唐朝名将。
  • 西北:指陕西地区。
  • 西北诸胡:指西北各少数民族。
  • 天下太平:天下安定无事。
  • 社稷:指国家政权。
  • 宗庙:指帝王祖庙。
  • 宫禁:指皇宫之内。
  • 郭、李:指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唐朝名将。
  • 西北:指陕西地区。
  • 诸胡:指各少数民族。
  • 天下太平:天下安定无事。
  • 社稷:指国家政权。
  • 宗庙:指帝王祖庙。
  • 宫禁:指皇宫之内。
  • 郭、李:指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唐朝名将。
  • 西北:指陕西地区。
  • 诸胡:指各少数民族。
  • 天下太平:天下安定无事。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描绘了皇帝出征前的矛盾心情以及大臣之间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诗中提到皇帝不愿离开长安城的原因是因为宫廷内的人心惶惶,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同时,大臣们对皇帝是否留在京城还是前往四川的决定持有不同意见,这反映出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社会不稳定状态。此外,诗中的“父老”“至尊”等词汇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民间疾苦和皇帝权威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唐代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民众生活的困苦,以及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关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