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翰麾下来告急,上不时召见,但遣李福德等将监牧兵赴潼关。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惧。壬辰,召宰相谋之。杨国忠自以身领剑南,闻安禄山反,即令副使崔圆阴具储偫,以备有急投之,至是首唱幸蜀之策。上然之。癸巳,国忠集百官于朝堂,惶懅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国忠曰:“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下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仗下,士民掠扰奔走,不知所之,市里萧条。国忠使韩、虢入宫,劝上入蜀。
甲午,百官朝者什无一二。上御勤政楼,下制,云欲亲征,闻者皆莫之信。以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京兆少尹灵昌崔光远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将军边令诚掌宫闱管钥。托以剑南节度大使颍王璬将赴镇,令本道设储偫。是日,上移仗北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馀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上过左藏,杨国忠请焚之,曰:“无为贼守。”上愀然曰:“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是日,百官犹有入朝者,至宫门,犹闻漏声,三卫立仗俨然。门既启,则宫人乱出,中外扰攘,不知上所之。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崔光远、边令诚帅人救火,又募人摄府、县官分守之,杀十馀人,乃稍定。光远遣其子东见禄山,令诚亦以管钥献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壬辰日,肃宗皇帝接到了剑南节度使杨国忠关于安禄山谋反的报告。
在这一天的历史上,不仅见证了一位权臣与皇帝之间复杂的心理博弈,也反映了朝廷内部因应危机的不同策略和应对方式。从杨国忠的迅速行动到宰相们的迟疑不决,再到最终皇帝的决断,这一过程充满了政治斗争的紧张气氛。
杨国忠的行动虽然仓促,但也是基于他对国家形势的快速评估和预判。他深知,如果安禄山的叛军真的如报告所言,那么长安的局势将会变得极为危险。因此,他立即采取行动,准备将皇帝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
宰相们虽然对杨国忠的行动有所怀疑,但却未能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或许也在犹豫是否应该采纳杨国忠的建议,或者是否有其他更为稳妥的对策。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使得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种混乱和不确定的氛围中。
皇帝并没有被大臣们的行为所迷惑,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当听到大臣们的提议时,皇帝并没有立即采纳,而是选择了亲自召见宰相,询问对策。这一举动表明了皇帝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担当。
在面对危机时,皇帝的选择无疑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智慧和勇气。他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安危,还要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深沉的思考和果敢的决策,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壬辰日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一个关于权力、忠诚和责任的故事。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危机面前,只有真正为国家利益考虑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而那些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行动的人,最终只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