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从礼说诱九姓府、六胡州诸胡数万众,聚于经略军北,将寇朔方,上命郭子仪诣天德军发兵讨之。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之子玢别将兵与虏战,兵败,降之;既而复逃归,怀恩叱而斩之。将士股栗,无不一当百,遂破同罗。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以豳王守礼之子承寀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使于回纥以请兵。又发拔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李泌劝上:“且幸彭原,俟西北兵将至,进幸扶风以应之;于时庸调亦集,可以赡军。”上从之。戊辰,发灵武。
内侍边令诚复自贼中逃归,上斩之。
丙子,上至顺化。韦见素等至自成都,奉上宝册,上不肯受,曰:“比以中原未靖,权总百官,岂敢乘危,遽为传袭!”群臣固请,上不许,置宝册于别殿,朝夕事之,如定省之礼。上以韦见素本附杨国忠,意薄之;素闻房琯名,虚心待之,琯见上言时事,辞情慷慨,上为之改容,由是军国事多谋于琯。琯亦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为,专决于胸臆;诸相拱手避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八 · 唐纪三十四
阿史那从礼说诱九姓府、六胡州诸胡数万众,聚于经略军北,将寇朔方,上命郭子仪诣天德军发兵讨之。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之子玢别将兵与虏战,兵败,降之;既而复逃归,怀恩叱而斩之。将士股栗,无不一当百,遂破同罗。
内侍边令诚复自贼中逃归,上斩之。
丙子,上至顺化。韦见素等至自成都,奉上宝册,上不肯受,曰:“比以中原未靖,权总百官,岂敢乘危,遽为传袭!”群臣固请,上不许,置宝册于别殿,朝夕事之,如定省之礼。上以韦见素本附杨国忠,意薄之;素闻房琯名,虚心待之,琯见上言时事,辞情慷慨,上为之改容,由是军国事多谋于琯。琯亦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为,专决于胸臆;诸相拱手避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肃宗时期安史之乱的动荡局势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诗中的“阿史那从礼”是叛乱的领导者之一,他煽动铁勒、六胡州的胡人部落发起叛乱,计划侵犯朔方(今陕西省北部),企图对唐朝构成威胁。然而,面对强大的反击,叛军被击败,并最终平定了河曲地区。
诗中提到的“仆固玢”是在与叛军作战中牺牲的将领。他的英勇牺牲展现了唐朝军队在抵抗外敌时的坚定决心和勇气。此外,诗还描绘了唐肃宗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困境,以及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定。虽然朝廷初立之时力量薄弱,但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带领下,唐朝军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恢复国家的希望。
诗中提到的“韦见素”和“房琯”是当时唐朝的重要人物。韦见素原本依附于杨国忠,但因听到房琯的名声而被重新启用,成为朝廷的重臣。房琯因其直言不讳和敢于直言的勇气受到皇帝的赏识,这也显示了唐代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对人才的渴求。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唐朝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不同人物在其中的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