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子奇将五千骑度河,略北海,欲南取江、淮。会回纥可汗遣其臣葛逻支将兵入援,先以二千骑奄至范阳城下,子奇闻之,遽引兵归。

十一月,戊午,回纥至带汗谷,与郭子仪军合;辛酉,与同罗及叛胡战于榆林河北,大破之,斩首三万,捕虏一万,河曲皆平。子仪还军洛交。

上命崔涣宣慰江南,兼知选举。

令狐潮帅众万馀营雍丘城北,张巡邀击,大破之,贼遂走。

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以眠;从上皇入蜀。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瑒,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闻之,敕璘归觐于蜀;璘不从。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上召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瞋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丙申,公元七五六年)

尹子奇将五千骑渡河北,欲南取江、淮。会回纥可汗遣其臣葛逻支将兵入援,先以二千骑奄至范阳城下,子奇闻之,遽引兵归。

十一月,回纥至带汗谷,与郭子仪军合;辛酉,与同罗及叛胡战于榆林河北,大破之,斩首三万,捕虏一万,河曲皆平。子仪还军洛交。

上命崔涣宣慰江南,兼知选举。令狐潮帅众万余营雍丘城北,张巡邀击,大破之,贼遂走。

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眠;从上皇入蜀。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瑒,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闻之,敕璘归觐于蜀;璘不从。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上召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瞋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

注释说明:

  • 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肃宗的年号。
  • 尹子奇:唐代将领。
  • 范阳城: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当时隶属于唐王朝。
  • 回纥:唐朝时期北方民族之一,后来建立了强大的回纥汗国。
  • 郭子仪:唐代著名将领。
  • 张巡:唐代名将,曾抗击安禄山叛军。
  • 永王璘:唐玄宗之子,因叛乱失败被流放。
  • 江南:指当时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等地。
  • 上皇:指唐肃宗。
  • 洛阳:当时的首都所在地。
  • 江陵: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当时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
  • 江南赋税:指江南地区向中央政府交纳的税收。
  • 江东节度使:指位于今天江苏一带的节度使。
  • 韦陟:时任江东节度使。
  • 洛阳长史:官名,负责管理洛阳地区的行政事务。
  • 高适:时任洛阳长史,参与决策。
  • 襄阳王瑒:即襄城王李瑒,永王璘的儿子。
  • 东晋故事:东晋时期的典故或制度,可能是指永王璘想效仿东晋的故事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大型编年体史书,它详尽地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的卷二一九“唐纪三十五”,记录了唐肃宗年间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尹子奇渡河北侵、回纥援助唐军、江南赋税问题以及永王璘的政治活动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动态和地方管理等情况。此外,文中也提到了一些关键人物及其贡献,例如郭子仪、张巡等人在平定叛乱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