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琯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上许之,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琯请自选参佐,以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为参谋。既行,又令兵部尚书王思礼副之。琯悉以戎务委李揖、刘秩,二人皆书生,不闲军旅。琯谓人曰:“贼曳落河虽多,安能敌我刘秩!”琯分为三军:使裨将杨希文将南军,自宜寿入;刘贵哲将中军,自武功入;李光进将北军,自奉天入。光进,光弼之弟也。
以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
颍王璬之至成都也,崔圆迎谒,拜于马首,璬不之止;圆恨之。璬视事两月,吏民安之。圆奏罢璬,使归内宅;以武部侍郎李璬为剑南节度使,代之。璬,岘之兄也。上皇寻命璬与陈王珪诣上宣慰,至是,见上于彭原。延王玢从上皇入蜀,追车驾不及;上皇怒,欲诛之,汉中王瑀救之,乃命玢亦诣上所。
房琯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
唐肃宗任命房琯为兵马统帅重振国威
- 背景介绍
- 唐朝历史与安史之乱概述
- 房琯上疏原因与动机
- 肃宗对房琯任命及支持态度
- 房琯请求自将兵
- 上疏内容及其重要性
- 肃宗回应与授权情况
- 房琯对军事行动规划
- 参赞人员选拔与任命
- 邓景山与李揖角色定位
- 刘秩在军事参谋中作用
- 三人配合策略与目标
- 军事行动部署
- 南、中、北三军划分
- 杨希文与刘贵哲各自职责
- 李光进在行动中关键作用
- 成功收复两京过程
- 战役胜利关键因素
- 唐军与叛军交锋细节
- 恢复京师意义
- 政治效应与反响
- 收复两京对国家影响
- 民众心理变化与支持
- 肃宗政权巩固措施
- 房琯军事成就评价
- 军事才能及战术运用
- 房琯个人品质与能力
- 后世对其评价与影响
- 遗留问题与思考
- 收复战争遗留问题
- 对后世战争教训启示
- 房琯政策实施效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