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裨将束鹿张兴,力举千钧,性复明辩,贼攻饶阳,弥年不能下。及诸郡皆陷,思明并力围之,外救俱绝,太守李系窘迫,赴火死,城遂陷。思明擒兴,立于马前,谓曰:“将军真壮士,能与我共富贵乎?”兴曰:“兴,唐之忠臣,固无降理,今数刻之人耳,愿一言而死。”思明曰:“试言之。”兴曰:“主上待禄山,恩如父子,群臣莫及,不知报德,乃兴兵指阙,涂炭生人,大丈夫不能剪除凶逆,乃北面为之臣乎!仆有短策,足下能听之乎?足下所以从贼,求富贵耳,譬如燕巢于幕,岂能久安!何如乘间取贼,转祸为福,长享富贵,不亦美乎!”思明怒,命张于木上,锯杀之,詈不绝口,以至于死。

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禄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使定河北,至是,河北皆下之,郡置防兵三千,杂以胡兵镇之;思明还博陵。

根据提供的诗句,可以分析出这首诗的格式如下:

  1. 首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一十九 · 唐纪三十五 饶阳裨将束鹿张兴,力举千钧,性复明辩。”
  2. 第二句:“贼攻饶阳,弥年不能下。”
  3. 第三句:“及诸郡皆陷,思明并力围之。”
  4. 第四句:“外救俱绝,太守李系窘迫,赴火死,城遂陷。”
  5. 第五至八句涉及张兴的对话和其被俘后的情景。
  6. 第九句:“贼每破一城,城中人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
  7. 第十句:“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
  8. 第十一句:“禄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使定河北,至是,河北皆下之,郡置防兵三千,杂以胡兵镇之;思明还博陵。”
  9. 最后一句:“思明怒,命张于木上,锯杀之,詈不绝口,以至于死。”

关键词释义与赏析:

  • “资治通鉴”:指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 “卷二百一十九”:指的是《资治通鉴》中的第219卷,涉及到唐代的某个历史事件。
  • “饶阳裨将束鹿张兴”:束鹿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境内,张兴是当地一个将领的名字。
  • “力举千钧”:千钧为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30斤,因此千钧相当于三万斤。这句话描述的是张兴的力量巨大,如同能举起千钧重物一般。
  • “性复明辩”:说明张兴不仅勇猛而且智慧过人,能够明辨是非。
  • “贼攻饶阳”和“弥年不能下”:描述了叛军攻打饶阳县的情况及其持续多年未能攻克的情形。
  • “思明并力围之”: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率领的军队围攻饶阳县,导致该县城陷入困境。
  • “外救俱绝”:指外部援军已经全部断绝,没有援助。
  • “太守李系窘迫”:李系是饶阳县的太守,在叛军包围之下处境十分危急,最终选择了自焚殉国。
  • “城遂陷”:饶阳县最终被攻占。
  • “贼每破一城”:描述叛军每次攻破一座城池后,都会掠夺城内的人财物。
  • “男子壮者使之负担”:叛军会迫使男性壮丁背负重物,而老人小孩则可能遭到杀害。
  • “禄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这是安禄山最初将三千名士兵交给张孝忠(即后来的张献忠)使用,让他去平定河北地区。
  • “及诸郡皆下之”:表示随着战事的发展,河北的其他州郡也被叛军占领。
  • “郡置防兵三千”:各郡设置的防守兵力达到了三千人,这些兵力主要是由胡人组成的。
  • “思明还博陵”:史思明返回了他的领地博陵,这反映了他暂时的胜利和撤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详细记录了一个发生在唐末时期的历史事件,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叛军的残暴行为。张兴作为叛军眼中的敌人,他的勇敢和智慧最终得到了展现,尽管他的结局悲惨。诗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战争状况,以及不同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冲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读者能够更深入地领会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