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肃宗之世,天下务殷,宰相常有数人,更直决事,或休沐各归私第,诏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为故事。时郭子仪、硃泚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衮独居政事堂,代二人署名奏祐甫。祐甫既贬,二人表言其非罪,上问:“卿向言可贬,今云非罪,何也?”二人对,初不知。上初即位,以衮为欺罔,大骇。甲戌,百官衰绖,序立于月华门,有制,贬衮为潮州刺史,以祐甫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闻者震悚。祐甫至昭应而还。既而群臣丧服竟用衮议。
上时居谅阴,庶政皆委于祐甫,所言无不允。初,至德以后,天下用兵,诸将竞论功赏,故官爵不能无滥。及永泰以来,天下稍平,而元载、王缙秉政,四方以贿求官者相属于门,大者出于载、缙,小者出于卓英倩等,皆如所欲而去。及常衮为相,思革其弊,杜绝侥幸,四方奏请,一切不与;而无所甄别,贤愚同滞。崔祐甫代之,欲收时望,推荐引拔,常无虚日;作相未二百日,除官八百人,前后相矫,终不得其适。上尝谓佑甫曰:“人或谤卿,所用多涉亲故,何也?”对曰:“臣为陛下选择百官,不敢不详慎,苟平生未之识,何以谙其才行而用之。”上以为然。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五 · 唐纪四十一
译文:当初,在肃宗的时期,天下事务繁忙,宰相经常有好几个人轮流值日处理政务。有时候他们可以在休假的时候回家休息,皇帝会下诏让值日的官员代替他的名字上奏事情。这种做法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了一种制度。当时郭子仪和朱泚虽然因为军功成为宰相,但都不参与朝政,而王衮却独自居住在政事堂中,代替他们两人上奏事情。崔祐甫被贬官后,朝廷内外都震惊不已。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从唐朝初年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卷二百二十五是其中的第25卷,涵盖了唐朝的大部分历史。唐纪四十一则是这一年的第11篇,记载了这一年的主要政治事件。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王衮在唐代的政治环境中的角色和行为,反映出那个时代官僚政治的特点和社会状况。王衮作为宰相,面对国家事务繁重的情况,采取了独特的方式处理政务。他的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对职责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的官场风气。同时,诗歌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如官员之间因私情而影响公务公正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