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琳衰老耳聩,上或时访问,应对失次,所谋议复疏阔。壬午,以琳为工部尚书,罢政事。上由是疏张涉。

杨炎既留崔宁,二人由是交恶。炎托以北边须大臣镇抚,癸巳,以京畿观察使崔宁为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镇坊州。以荆南节度使张延赏为西川节度使。又以灵盐节度都虞侯醴泉杜希全知灵、盐州留后;代州刺史张光晟知单于、振武等城、绥、银、麟、胜州留后;延州刺史李建徽知鄜、坊、丹州留后。时宁既出镇,不当更置留后,炎欲夺宁权,且窥其所为,令三人皆得自奏事,仍讽之使伺宁过失。

十二月,乙卯,立宣王诵为皇太子。

旧制,天下金帛皆贮于左藏,太府四时上其数,比部覆其出入。及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时京师多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制,乃奏尽贮于大盈内库,使宦官掌之,天子亦以取给为便,故久不出。由是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复得窥其多少,校其赢缩,殆二十年。宦官领其事者三百馀员,皆蚕食其中,蟠结根据,牢不可动。杨炎顿首于上前曰:“财赋者,国之大本,生民之命,重轻安危,靡不由之,是以前世皆使重臣掌其事,犹或耗乱不集。今独使中人出入盈虚,大臣皆不得知,政之蠹敝,莫甚于此。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岁用几何,量数奉入,不敢有乏。如此,然后可以为政。”上即日下诏:“凡财赋皆归左藏,一用旧式,岁于数中择精好者三、五千匹,进入大盈。”炎以片言移人主意,议者称之。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译文:乔琳年老体衰,耳朵重听,德宗有时候征询他的意见,他的回答有失条理,所谋划计议的内容又很疏陋迂阔。

赏析:

乔琳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一生见证了唐代的兴衰变迁。从年轻时的进士出身,到成为德宗皇帝的重要参谋,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听力也大不如前。

德宗皇帝对于乔琳这样的重臣,始终抱有极高的期待和信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发现乔琳在朝政中的参与变得越来越不恰当。他的回答常常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条理,而他所提出的建议更是显得过于简单和不切实际。这种状况让皇帝感到失望和不安,甚至开始怀疑这位长期依赖的老臣是否还能继续为国家服务。

在这种背景下,德宗皇帝不得不采取行动来调整朝廷的权力结构。他决定免去乔琳的职务,并任命新的官员来接替他的位置。这一决定虽然是出于对国家的考虑,但也体现了皇权的集中和个人权力的消解。

乔琳的故事反映了唐朝晚期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和动荡性。在这样一个时期,即使是曾经的重臣也难以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同时,这也表明了皇权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它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挑战。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交织关系。通过乔琳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