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王阁罗凤卒,子凤迦异前死,孙异牟寻立。冬,十月,丁酉朔,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曰:“吾欲取蜀以为东府。”崔宁在京师,所留诸将不能御,虏连陷州、县,刺史弃城走,士民窜匿山谷。上忧之,趣宁归镇。宁已辞,杨炎言于上曰:“蜀地富饶,宁据有之,朝廷失其外府,十四年矣。宁虽入朝,全师尚守其后,贡赋不入,与无蜀同。且宁本与诸将等夷,因乱得位,威令不行。今虽遣之,必恐无功;若其有功,则义不可夺。是蜀地败固失之,胜亦不得也。愿陛下熟察。”上曰:“然则奈何?”对曰:“请留宁,发硃泚所领范阳戍兵数千人,杂禁兵往击之,何忧不克!因而得内亲兵于其腹中,蜀将必不敢动,然后更授他帅,使千里沃壤复为国有,是因小害而收大利也。”上曰:“善。”遂留宁。初,马璘忌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功名,遣入宿卫,为右神策都将。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吐蕃悔怒,杀诱导使之来者。异牟寻惧,筑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吐蕃封之为日东王。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译文:
南诏王阁罗凤去世后,其子凤迦异早逝,由孙异牟寻继位。冬季十月,丁酉朔日,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从三个方向入侵,一支军队进攻茂州,一支进攻扶、文两州,一支进攻黎、雅等地,声称要攻占蜀地以为东府。崔宁在京师,所留下的诸将不能抵御,敌军连续攻陷州县,刺史们弃城而逃,士民也逃窜躲藏于山谷中。皇帝对此忧心忡忡,催促崔宁返回镇守。崔宁已辞别皇帝,杨炎向皇帝建议说:“蜀地富饶,崔宁占据此地,朝廷失去了外府之利,已经十四年了。崔宁虽然入朝,但他的军队仍守卫其后,贡赋不入,与没有蜀地一样。况且崔宁原本与众将同等地位,因为祸乱才得以得到这个职位,他的威令无法施行。如今虽然派遣他回去,必定害怕无功;如果他有功劳,那么就是义不容辞的。所以蜀地的败落固然是失去了它,即使胜来也是得不到的。希望陛下仔细考虑。”皇帝说:“那该怎么办呢?”杨炎回答说:“请留下崔宁,调发朱泚所率范阳戍兵数千人,杂于禁军之中前往攻打他们,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这样就能在我们的腹地内亲兵,蜀将们必定不敢妄动。然后再派别的将领去替换他们,使千里沃壤再度为朝廷所有,这是因小害而得大利啊。”皇帝说:“好吧。”于是留下崔宁。
起初,马璘忌恨泾原都知兵马使李晟功名,派他进入宿卫,任右神策都将。皇帝发遣四千禁兵,命李晟率领之,又发遣五千邠、陇、范阳兵,派金吾大将军安邑曲环将之,以救援蜀地。东川出兵,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联合攻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于是攻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之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者八九万人。吐蕃后悔恼怒,杀死引诱使之来降的人。异牟寻恐惧不安,修筑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其中。
吐蕃封他为日东王。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吐蕃和南诏的联军入侵唐朝的西南边境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唐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这段文字提到了南诏王阁罗凤的去世和其子凤迦异早逝的情况。这一信息为我们理解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其次,文中描述了吐蕃和南诏联军的动向以及唐朝军队的反应。特别是崔宁被派遣回京,以及他与杨炎的对话,体现了唐朝内部对于如何应对外敌入侵的不同看法和策略。最后,通过描述吐蕃和南诏联军在战争中的表现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军队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顽强抵抗和灵活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