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诏削李惟岳官爵;募所部降者,赦而赏之。
甲申,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遣兵击海州,其刺史王涉以州降。十二月,李纳密州刺史马万通乞降;丁酉,以为密州刺史。
崔汉衡至吐蕃,赞普以敕书称贡献及赐,全以臣礼见处。又,云州之西,当以贺兰山为境,邀汉衡更请之。丁未,汉衡遣判官与吐蕃使者入奏。上为之改敕书、境土,皆如其请。
加马燧魏博招讨使。
◎建中三年壬戌,公元七八二年
春,正月,河阳节度使李艽引兵逼卫州,田悦守将任履虚诈降,既而复叛。
马燧等诸军屯于漳滨。田悦遣其将王光进筑月城以守长桥,诸军不得渡。燧以铁锁连车数百乘,实以土囊,塞其下流,水浅,诸军涉渡。时军中乏粮,悦等深壁不战。燧命诸军持十日粮,进屯仓口,与悦夹洹水而军。李抱真、李艽问曰:“粮少而深入,何也?”燧曰:“粮少则利速战,今三镇连兵不战,欲以老我师。我若分军击其左右,悦必救之,则我腹背受敌,战必不利。故进军逼悦,所谓攻其所必救也。彼苟出战,必为诸君破之。”乃为三桥逾洹水,日往挑战,悦不出。燧令诸军夜半起食,潜师循洹水直趋魏州,令曰:“贼至,则止为陈。”留百骑击鼓鸣角于营中,仍抱薪持火,俟诸军毕,则止鼓角匿其旁。伺悦军毕渡,焚其桥。军行十里所,悦闻之,帅淄青、成德步骑四万逾桥掩其后,乘风纵火,鼓噪而进。燧按兵不动,先除其前草莽百步为战场,结陈以待之,募勇士五千馀人为前列。悦军至,火止,气衰,燧纵岳击之,悦军大败。神策、昭义、河阳军小却,见河东军捷,还斗,又破之。追奔至,三桥已焚,悦军乱,赴水溺死不可胜纪,斩首二万馀级,捕虏三千馀人,尸相枕藉三十馀里。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 唐纪四十三》是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它记载了唐代德宗年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 诗句原文: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七 · 唐纪四十三
- 己巳:这是诏书颁布的日期。
- 诏削李惟岳官爵;募所部降者,赦而赏之:这是朝廷发布的命令,旨在削弱李惟岳的势力,并鼓励投降者归附朝廷并给予奖赏。
- 甲申:这是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派遣军队攻击海州的日子。
- 其刺史王涉以州降:这表明海州刺史王涉已经向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投降。
- 十二月,李纳密州刺史马万通乞降;丁酉,以为密州刺史:这是描述李纳在密州的情况,马万通请求投降,并且被朝廷任命为密州刺史。
- 崔汉衡至吐蕃,赞普以敕书称贡献及赐,全以臣礼见处:这描述了唐朝使者崔汉衡到达吐蕃后受到的待遇。
- 又,云州之西,当以贺兰山为境,邀汉衡更请之:这是关于云州的边界问题,朝廷邀请崔汉衡重新协商。
- 加马燧魏博招讨使:这是朝廷对马燧的任命。
译文:
根据史书记载,这一年(建中三年壬戌,公元七八二年)春,正月,河阳节度使李艽率领军队逼近卫州,田悦的守将任履虚诈投降,但后来又背叛。马燧等诸军在漳滨屯驻,田悦派遣他的将领王光进修筑月城来防守长桥,使得诸军无法渡过漳水。马燧用铁锁连接数百辆战车,装满土囊堵塞下游,由于河水较浅,诸军能够涉渡过去。当时军中缺乏粮食,田悦等人在深沟高垒不出战。马燧命诸军携带十天的粮草,前进到仓口,与田悦的军队夹洹水而营扎。李抱真、李艽询问马燧:“粮少而深入敌境,何故如此?”马燧回答说:“粮少则利于速战,如今三镇连兵不战,是想让我们疲劳敌军。我们如果分散兵力攻击其左右翼,田悦一定会援救其左右翼,那么我们腹背受敌,战斗必然不利。所以进军逼近田悦,这就是所谓的攻其所必救也。他如果出城交战,必定被我们击败。”于是马燧设置了三座桥梁越过洹水,每天都向城内挑战。田悦不出城作战。马燧命令诸军半夜起食,潜师沿着洹水直趋魏州,命令说:“贼军到来,就停下来列阵待机。”留百骑在营中击鼓鸣角,同时抱着柴火持火把,等到诸军全部到达,便停止鼓角隐匿在旁边。伺察田悦军队渡河完毕,焚烧他们所建的桥梁。大军行进十里后,田悦得知消息,率领淄青、成德步骑兵四万跨越桥梁掩袭其后方,乘风纵火呐喊进攻。马燧按兵不动,先在前方一百步清除杂草成为战场,然后结阵以等待敌人,招募勇士五千余人作为前排。田悦的军队到达,火焰熄灭,士气低落。马燧纵放岳冲攻击之,田悦军大败。神策、昭义、河阳军稍作退却,看到河东军获胜,返回继续战斗,又被击败。追击逃亡的敌人直到黄河边,三座桥梁已被焚毁,田悦军混乱,赴水溺死不计其数,斩首二万人余级,捕获俘虏三千余人,尸体横陈三十多里。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时期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复杂局势。诗中描述了朝廷对李惟岳进行削夺官职和赏赐的举措,以及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派遣军队攻打海州的事件。还提到了马燧被朝廷任命为魏博招讨使的情况,以及崔汉衡到吐蕃受到的待遇。此外,诗中还描述了李纳在密州的情况以及马燧率领军队在漳滨屯驻的情况。最后,诗中提到了唐朝使者崔汉衡到达吐蕃后受到的待遇以及朝廷如何应对田悦的叛变行为。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