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烈攻李勉于汴州,驱民运土木,筑垒道,以攻城。忿其未就,并人填之,谓之湿薪。勉城守累月,外救不至,将其众万馀人奔宋州。庚午,希烈陷大梁。滑州刺史李澄以城降希烈,希烈以澄为尚书令兼永平节度使。勉上表请罪,上谓其使者曰:“朕犹失守宗庙,勉宜自安。”待之如初。
刘洽遣其将高翼将精兵五千保襄邑,希烈攻拔之,翼赴水死。希烈乘胜攻宁陵,江、淮大震。陈少游遣参谋温述送款于希烈曰:“濠、寿、舒、庐,已令驰备,韬戈卷甲,伏俟指麾。”又遣巡官赵诜结李纳于郓州。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关播罢为刑部尚书。
以给事中孔巢父为淄青宣慰使,国子祭酒董晋为河北宣慰使。
陆贽言于上曰:“今盗遍天下,舆驾播迁,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人心。昔成汤以罪己勃兴,楚昭以善言复国。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射天下,使书诏开所避忌,臣虽愚陋,可以仰副圣情,庶令反侧之徒革心向化。”上然之,故奉天所下书诏,虽骄将悍卒闻之,无不感激挥涕。
诗句
- 李希烈攻李勉于汴州:描述唐朝官员李希烈向李勉所在的汴州发起进攻。
- 驱民运土木,筑垒道,以攻城:描绘李希烈动员百姓运送建材和泥土,建造防御工事,准备进攻汴州城的情景。
- 忿其未就,并人填之,谓之湿薪:表达李勉对未能及时完成城墙的愤怒,以及他下令将百姓填入土中的行为,这种行动被比喻为使用湿了的木头来填充。
- 勉城守累月,外救不至,将其众万馀人奔宋州:讲述李勉在汴州坚守数月后,由于得不到外部救援,最终带领剩余的一万多民众逃往宋州。
- 希烈陷大梁:指出李希烈成功攻破大梁城。
- 滑州刺史李澄以城降希烈,希烈以澄为尚书令兼永平节度使:描述了滑州刺史李澄向李希烈投降,并被任命兼有尚书令和永平节度使两个职位的情况。
- 勉上表请罪,上谓其使者曰:“朕犹失守宗庙”,待之如初:讲述李勉向皇帝上表请罪,皇帝回应使者说他还未能守住祖宗的宗庙。
- 刘洽遣其将高翼将精兵五千保襄邑,希烈攻拔之,翼赴水死:描写刘洽派遣他的将领高翼率领五千精兵守卫襄邑城,但最后李希烈攻克并杀死了高翼。
- 希烈乘胜攻宁陵,江、淮大震:表明李希烈在取得大梁之后继续进攻宁陵,导致江淮地区发生大的震动。
- 陈少游遣参谋温述送款于希烈曰:“濠、寿、舒、庐,已令驰备,韬戈卷甲,伏俟指麾”:描述陈少游通过其参谋温述向李希烈表示臣服,并承诺已经准备好防御措施。
- 又遣巡官赵诜结李纳于郓州:讲述陈少游还派人前往郓州与李纳结盟。
- 关播罢为刑部尚书:说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关播被免去职务后成为了刑部尚书。
- 孔巢父为淄青宣慰使:介绍孔巢父被任命为淄青地区的宣慰使。
- 董晋为河北宣慰使:说明董晋被任命为河北地区的宣慰使。
- 陆贽言于上曰:“今盗遍天下,舆驾播迁,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人心”:提到陆贽建议皇帝反省自己的过错,以感动人心。
- 故奉天所下书诏,虽骄将悍卒闻之,无不感激挥涕:表明皇帝发布的诏书虽然使得骄傲和强悍的军队也为之动容。
译文
- 李希烈攻击李勉,在汴州征召人民运输材料,修筑防御工事,准备攻打城池。因为李勉未能如期完成城墙修建,因此他愤怒地下令把那些民工填入土坑之中。李勉坚守城池数月后,仍然未能得到外界援助,于是带着剩余的一万多民众逃往宋州。
- 大梁城被李希烈攻破。滑州刺史李澄向李希烈投降,李希烈任命他为尚书令兼永平节度使。李勉上表请求治罪,皇帝对使者说:“朕还未能守住祖宗的宗庙。”对待他们的态度依然如以前一样。
- 刘洽派遣他的将领高翼率军五干人守卫襄邑,李希烈攻陷并杀害了高翼。李希烈随后继续进军宁陵,导致江淮地区发生大的震动。
- 陈少游派他的参谋温述带着礼物向李希烈示好,并声称已经做好防备。他又派巡官赵诜去郓州与李纳联络。
- 关播被罢免成为刑部尚书。
- 孔巢父被任命担任淄青宣慰使,董晋被任命为河北宣慰使。
- 陆贽建议皇帝反省自己的过错并以此感动人心。
- 皇帝发布的诏书让骄傲和强悍的部队都为之感动。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的描述,涉及多个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命运变化。通过详细记录李希烈攻占汴州的战事、李勉的困境及最终的投降,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混乱和对社会秩序的冲击。诗中的言辞体现了诗人对忠诚、勇气和责任感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