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以苦寒不入寇,而粮运不继。十一月,诏浑瑊归河中,李元谅归华州,刘昌分其众五千归汴州,自馀防秋兵退屯凤翔、京兆诸县以就食。
十二月,韩游瑰入朝。
自兴元以来,至是岁最为丰稔,米斗直钱百五十、粟八十,诏所在和籴。庚辰,上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曰:“不乐。”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它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牛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上命复其家。
臣光曰:甚矣唐德宗之难寤也!自古所患者,人君之泽壅而不下达,小民之情郁而不上通;故君勤恤于上而民不怀,民愁怨于下而君不知,以至于离叛危亡,凡以此也。德宗幸以游猎得至民家,值光奇敢言而知民疾苦,此乃千载之遇也。固当按有司之废格诏书,残虐下民,横增赋敛,盗匿公财,及左右谄谀日称民间丰乐者而诛之。然后洗心易虑,一新其政,屏浮饰,废虚文,谨号令,敦诚信,察真伪,辨忠邪,矜困穷,伸冤滞,则太平之业可致矣。释此不为,乃复光奇之家。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又安得人人自言于天子而户户复其徭赋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
吐蕃因气候严寒而不愿入侵,粮运也因为天候不适宜继续供应。面对这种困境,德宗皇帝下诏命令浑瑊返回河中,李元谅回华州,刘昌则带领五千士卒回到汴州,其余的防秋兵则退守凤翔和京兆等各县以备不时之需。十二月,韩游瑰进京朝见,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百姓的苦楚,表达了对朝廷政策的不满。他指出,虽然有诏书优待抚恤,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只是徒有其表,并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他担忧皇帝深居宫中,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
臣光曰:唐德宗时期,国家正面临内忧外患,而皇帝却能通过游猎活动与民众交流,表现出难得的政治智慧。然而,当大臣如韩游瑰敢于直陈时政弊端时,皇帝应该正视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而非只是表面安慰。只有真正倾听并改善政策,才能使国家的长治久安。若忽视这些直言进谏之士,只会让国家更加陷入混乱。
注释:
- 吐蕃:古代西部的一个强大民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 诏令: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 防秋兵:唐朝在边境地区派驻的一种军队,用以防御边疆的侵扰。
- 凤翔、京兆:均为唐朝的行政区划名称,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和北京市。
- 平凉之盟:指唐朝与吐蕃之间达成的一种和平协议。
- 归侵地:归还被侵占的土地。
- 伏兵五百:隐藏的军队数量达到五百。
赏析:
本文通过描述唐代德宗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展现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互动及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德宗皇帝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上显示出了一定的宽容与开放态度,同时也暴露出他对朝政问题的忽视和缺乏深入了解民情的问题。韩游瑰的直言不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官员们的忧虑,而皇帝的回应则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应对策略。整体而言,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环境,也为理解唐代后期的政治动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