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都虞侯邓惟恭内不自安,潜结将士二百馀人谋作乱。事觉,董晋悉捕斩其党,械惟恭送京师。己未,诏免死,汀州安置。
◎贞元十三年丁丑,公元七九七年
春,正月,壬寅,吐蕃遣使请和亲,上以吐蕃数负约,不许。
上以方渠、合道、木波皆吐蕃要路,欲城之,使问邠宁节度使杨朝晟:“须几何兵?”对曰:“邠宁兵足以城之,不烦他道。”上复使问之曰:“曏城盐州,用兵七万,仅能集事。今三城尤逼虏境,兵当倍之,事更相反,何也?”对曰:“城盐州之众,虏皆知之。今发本镇兵,不旬日至塞下,出其不意而城之。虏谓吾众亦不减七万,其众未集,不敢轻来犯我。不过三旬,吾城已毕,留兵戍之,虏虽至,无能为也。城旁草尽,不能久留,虏退则运刍粮以实之,此万全之策也。若大集诸道兵,逾月始至,虏亦集众而来,与我争战。胜负未可知,何暇筑城哉!”上从之。二月,朝晟分军为三,各筑一城。军吏曰:“方渠无井,不可屯军。”判官孟子周曰:“方渠承平之时,居人成市,无井何以聚人乎!”命浚眢井,果得甘泉。三月,三城成。夏,四月,庚申,杨朝晟军还至马岭,吐蕃始出兵追之,相拒数月而去。朝晟遂城马岭而还,开地三百里,皆如其素。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宣武都虞侯邓惟恭内不自安,潜结将士二百馀人谋作乱。事觉,董晋悉捕斩其党,械惟恭送京师。己未,诏免死,汀州安置。
贞元十三年丁丑,公元七九七年
春,正月,壬寅,吐蕃遣使请和亲,上以吐蕃数负约,不许。
上以方渠、合道、木波皆吐蕃要路,欲城之,使问邠宁节度使杨朝晟:“须几何兵?”对曰:“邠宁兵足以城之,不烦他道。”上复使问之曰:“向城盐州,用兵七万,仅能集事。今三城尤逼虏境,兵当倍之,事更相反,何也?”对曰:“城盐州之众,虏皆知之。今发本镇兵,不旬日至塞下,出其不意而城之。虏谓吾众亦不减七万,其众未集,不敢轻来犯我。不过三旬,吾城已毕,留兵戍之,虏虽至,无能为也。城旁草尽,不能久留,虏退则运刍粮以实之,此万全之策也。若大集诸道兵,逾月始至,虏亦集众而来,与我争战。胜负未可知,何暇筑城哉!”上从之。二月,朝晟分军为三,各筑一城。军吏曰:“方渠无井,不可屯军。”判官孟子周曰:“方渠承平之时,居人成市,无井何以聚人乎!”命浚眢井,果得甘泉。三月,三城成。夏,四月,庚申,杨朝晟军还至马岭,吐蕃始出兵追之,相拒数月而去。朝晟遂城马岭而还,开地三百里,皆如其素。
译文:
宣武都虞侯邓惟恭内心不安,暗中联络了二百多名将士图谋叛乱。事情泄露后,董晋将他们全部逮捕并处决,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师。己未日,朝廷下令免除他的死罪,将他安置在汀州。
贞元十三年,丁丑年,公元七九七年
春,正月,壬寅日,吐蕃派遣使者请求和亲,德宗认为吐蕃多次违背约定,不予答应。
德宗询问方渠、合道、木波等地是吐蕃的交通要冲,想要修筑城池,于是询问杨朝晟:“需要多少兵力?”杨朝晟回答说:“邠宁兵足够修筑城池,不必劳烦其他地方的部队。”德宗再次询问他说:“先前修筑盐州的城池用了七万兵力,仅能完成此事。如今三个城池更加逼近敌军领地,兵力应当增加一倍,但事情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杨朝晟说:“修筑盐州城的民众,吐蕃都清楚。现在调集本镇兵力,不用十天就能到达边塞之下,趁吐蕃不备而迅速修筑城池。吐蕃以为我军的兵力也不会少于七万,如果他们没有集结完毕,便不敢轻易前来侵犯我国。不过三旬时间,我的城池就可以完工,留下一些兵力驻守城池,即使吐蕃到来也无法发挥作用。城墙旁边的草被吃光了,不能长期留下守卫,等到敌退之后运送粮草充实它。这样才是万全的策略。如果大举调集各路兵马,一个月后才到,吐蕃也会聚集兵力而来,与我们交战。胜负未可知,哪有空闲修筑城池的道理呀!”德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二月,杨朝晟率领的军队分为三路,各自修筑一座城池。有军官说:“方渠没有水井,不能驻扎军队。”判官孟子周说:“方渠在太平时期,人们住得很近形成了市场,没有水井怎能聚拢人们居住呢!”命令挖掘废井,果然得到了甘泉。三月,三个城池建成。夏季,四月,庚申日,杨朝晟的军队返回时抵达马岭,吐蕃才开始出兵追击他们,经过几个月的对峙后离去。杨朝晟于是在马岭修筑了城池后撤走,开拓的土地达到三百里,与原来的一样。
赏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唐纪五十一”,讲述了唐朝德宗时期的一件大事——宣武都虞侯邓惟恭因内心不安而勾结吐蕃士兵企图叛乱。然而由于董晋的机智应对和杨朝晟的果断决策,最终成功平定了这次叛乱事件。全文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以及将领之间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