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迈得风疾,庚子,贾耽私忌,宰相绝班,上遣中使召主书承旨。
丙午,户部书尚、判度支裴延龄卒,中外相贺,上独悼惜之。壬子,吐蕃寇庆州。
冬,十月,甲戌,以谏议大夫崔损、给事中赵宗儒并同平章事。损,玄之弟孙也,尝为裴延龄所荐,故用之。
十一月,乙未,以右补阙韦渠牟为左谏议大夫。上自陆贽贬官,尤不任宰相,自御史、刺呼、县令以上皆自选用,中书行文书而已。然深居禁中,所取信者裴延龄、李齐运、户部郎中王绍、司农卿李实、翰林学士韦执谊及渠牟,皆权倾宰相,趋附盈门。绍谨密无损益,实狡险掊克;执谊以文章与上唱和,年二十馀,自右拾遗召入翰林;渠牟形神恌躁,尤为上所亲狎,上每对执政,漏不过三刻,渠牟奏事率至六刻,语笑款狎往往闻外,所荐引咸不次迁擢,率皆庸鄙之士。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卢迈得风疾,庚子,贾耽私忌,宰相绝班,上遣中使召主书承旨。丙午,户部书尚、判度支裴延龄卒,中外相贺,上独悼惜之。壬子,吐蕃寇庆州。冬,十月,甲戌,以谏议大夫崔损、给事中赵宗儒并同平章事。损,玄之弟孙也,尝为裴延龄所荐,故用之。十一月,乙未,以右补阙韦渠牟为左谏议大夫。上自陆贽贬官,尤不任宰相,自御史、刺呼、县令以上皆自选用,中书行文书而已。然深居禁中,所取信者裴延龄、李齐运、户部郎中王绍、司农卿李实、翰林学士韦执谊及渠牟,皆权倾宰相,趋附盈门。绍谨密无损益,实狡险掊克;执谊以文章与上唱和,年二十馀,自右拾遗召入翰林;渠牟形神恌躁,尤为上所亲狎,上每对执政,漏不过三刻,渠牟奏事率至六刻,语笑款狎往往闻外,所荐引咸不次迁擢,率皆庸鄙之士。
译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卢迈得了风寒疾病,庚子日,贾耽有私丧的日子,宰相的班位被取消,皇帝派宦官召来主书丞旨。丙午日,户部尚书裴延龄去世,朝廷内外都表示祝贺,皇帝却独自哀悼他。壬子日,吐蕃侵犯庆州。冬季,十月,甲戌日,任命谏议大夫崔损、给事中赵宗儒一起担任同平章事。崔损是玄的弟弟孙子,曾受到裴延龄的推荐,所以被任用。十一月,乙未日,任命右补阙韦渠牟为左谏议大夫。皇帝自从陆贽被贬官之后,特别不能担任宰相之职,从御史、刺史、县令等官员以上的人都是亲自选择的,中书省只是执行文书而已。然而皇帝深居禁中,他所信任的只有裴延龄、李齐运、户部郎中王绍、司农卿李实、翰林学士韦执谊及韦渠牟,他们的权力都足以压倒宰相,趋附他们的门庭络绎不绝。王绍谨慎小心,没有过失,李实狡猾阴险贪婪。韦执谊因为文章与皇上唱和而得到提拔,年纪二十来岁就从右拾遗被召入翰林院;韦渠牟形色神气浮躁急躁,尤其受到皇恩宠遇,皇上每次面对执政大臣时,时间不超过三刻,韦渠牟奏报事情常常需要六刻才能完成,有时说话笑声款曲狎昵往往传到外面,他推荐的人大多都不是出身卑贱的士人。
注释:
-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书籍,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参考书籍。
- 卷二百三十五:指的是资治通鉴的第二百五十五卷。
- 唐纪五十一:指的是唐玄宗在位的第五十一年的记录。
- 卢迈: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臣,因病去世。
- 得风疾:指卢迈得了风寒病。
- 庚子日:古代用干支记日的一种方法,庚子代表该日属于庚日,通常与农历每月初一相对应。
- 贾耽私忌:指贾耽有私人的丧事。
- 宰相绝班:宰相的班位被取消,无法参与政事。
- 中使:指宦官使者。
- 主书丞旨:指皇帝派遣宦官传达命令或指示。
- 丙午日:古代用干支记日的一种方法,丙午代表该日属于丙日,通常与农历每月初三相对应。
- 裴延龄: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臣,曾任户部尚书等职。
- 李齐运: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臣,曾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 翰林学士:指在翰林院任职的学者官员。
- 赵宗儒:唐朝时期的另一位大臣,曾任给事中等职。
- 韦渠牟: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臣,曾任右补阙等职。
- 陆贽:唐朝时期的一位名臣,曾任宰相等职。
- 自御史:指皇帝直接管理的官职。
- 刺呼:古代地方官员的官职。
- 县令:指地方县的行政长官。
- 中书行文书:指中书省负责起草和审核文件的工作。
- 深居禁中:指皇帝深居于皇宫之中。
- 所取信者:指皇帝认为值得信任的人或者事物。
- 裴延龄、李齐运、王绍、李实、韦执谊:这几位人物都在文中被提及,他们都是当时朝中的重要人物。
- 尤不任宰相:形容皇帝不喜欢担任宰相这一职位。
- 自御史、刺呼、县令以上:指皇帝亲自选拔的官员,包括御史、刺史、县令等。
- 中书省:古代中央机构之一,负责起草和审核国家公文等工作。
- 铨选: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 庸鄙之士:指平庸浅薄的士人。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唐代中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现象。诗中通过描述卢迈、裴延龄等人的遭遇,反映了唐代政治中的腐败和权力斗争。诗人通过对这些人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时官场黑暗面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皇帝在处理政务时的无奈和矛盾心理。此外,通过这些细节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对于权力的渴望和追求,以及人们对于公正和廉洁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