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贬神策行军司马韩泰为抚州刺史,司封郎中韩晔为池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为邵州刺史,屯田员外郎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冬,十月,丁酉,右仆射、同平章事贾耽薨。
戊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征刘辟为给事中。
舒王谊薨。
太常议曾太皇太后谥曰睿真皇后。
山人罗令则自长安如普润,矫称太上皇诰,征兵于秦州刺史刘澭,且说澭以废立。澭执送长安,并其党杖杀之。
己酉,葬神武孝文皇帝于崇陵,庙号德宗。
十一月,己巳,祔睿真皇后、德宗皇帝主于太庙。礼仪使杜黄裳等议,以为:“国家法周制,太祖犹后稷,高祖犹文王,太宗犹武王,皆不迁。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请迁主于西夹室。”从之。
壬申,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执谊以尝与王叔文异同,且杜黄裳婿,故独后贬。然叔文败,执谊亦自失形势,知祸且至,虽尚为相,常不自得,奄奄无气,闻人行声,辄惶悸失色,以至于贬。
己卯日,唐宪宗皇帝贬神策行军司马韩泰为抚州刺史,司封郎中韩晔为池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柳宗元为邵州刺史,屯田员外郎刘禹锡为连州刺史。
冬,十月,丁酉日,右仆射、同平章事贾耽去世。
戊戌日,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任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征召刘辟为给事中。
舒王谊去世。
太常讨论曾太皇太后的谥号为睿真皇后。
山人罗令则从长安前往普润,假称太上皇的诏令,向秦州刺史刘澭征兵,并劝说刘澭进行废立之事。刘澭将罗令则逮捕并送交长安,连同他的党羽都被杖责后处死。
己酉日,将神武孝文皇帝安葬于崇陵,庙号德宗。
十一月,己巳日,把睿真皇后和德宗皇帝的牌位移入太庙。礼仪使杜黄裳等人商议认为:“国家依照周朝的制度,太祖犹后稷,高祖犹文王,太宗犹武王,都不曾迁改。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建议迁主于西夹室。”朝廷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壬申日,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韦执谊因为与王叔文有过相同的意见,且因为杜黄裳是他的女婿,所以独自被贬谪。但当王叔文败亡之后,韦执谊也失去了权势,知道自己将要遭受灾祸,虽然还担任宰相,却总是心神不宁,神情萎靡,一听到人声就惊慌失色,最终导致被贬。
注释:
[1]: 神武孝文皇帝,是唐宪宗的庙号,即唐宪宗。
[2][2]:唐朝的谥法制度,曾太皇太后的谥号为“睿真皇后”。
[3]:罗令则假称太上皇的诏令征兵,是企图发动政变的行为。
[4]:袁滋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兼西南边陲的军事统帅。
[5]:舒王谊去世,意味着皇族中有人逝世。
[6]:太常讨论曾太皇太后的谥号,决定尊称她为“睿真皇后”。
[7]:山人罗令则自长安前往普润,假借太上皇的名义向刘澭征兵,并试图煽动他进行宫廷政变。由于刘澭坚持原则拒绝了他的请求,罗令则被捕并被处以死刑。
[8]:己酉日,将神武孝文皇帝安葬在崇陵,庙号定为德宗。
[9]:十一月,己巳日,将睿真皇后和德宗皇帝的主祀迁入太庙。当时礼仪使杜黄裳等官员商议认为,按照古代的制度,太祖、高祖、太宗都不迁换庙主,而高宗则例外。因此建议将睿真皇后的牌位迁到西夹室。朝廷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将睿真皇后的主祀迁入了太庙。
[10]:壬申日,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执谊为崖州司马。韦执谊是因为曾经与王叔文有所分歧,且因为杜黄裳是他的女婿(杜黄裳是韦执谊的女婿),所以独自受到处罚。然而王叔文被废黜后不久,韦执谊也失去了自己的权力地位,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灾难,虽然仍然担任宰相职务,却时常无法得到内心的宁静,神情恍惚不定,一旦听到有人行走的声音就会感到非常害怕,以至于最终被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