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阉茂,尽屠维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上
◎元和元年丙戌,公元八零六年
春,正月,丙寅朔,上帅群臣诣兴庆宫上上皇尊号。
丁卯,赦天下,改元。
辛未,以鄂岳观察使韩皋为奉义节度使。癸酉,以奉义留后伊宥为安州刺史兼安州留后。宥,慎之子也。壬午,加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同平章事。
甲申,上皇崩于兴庆宫。
刘辟既得旌节,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辟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欲以同幕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推官莆田林蕴力谏辟举兵,辟怒,械系于狱,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欲使屈服而赦之。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辟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上欲讨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翰林学士李吉甫亦劝上讨蜀,上由是器之。戊子,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将步骑二千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同讨辟。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诗句翻译和注释:
起柔兆阉茂,尽屠维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上之上
- 译文解释:
这首诗描述了从柔兆阉茂年开始直到屠维赤奋若结束的时间跨度,总计约三年有余。诗中的“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指的是唐宪宗,即唐穆宗的庙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采用了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古典诗歌形式,表达了对历史事件或时间的感慨。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译文和注释:
春,正月,丙寅朔,上帅群臣诣兴庆宫上上皇尊号。 丁卯,赦天下,改元。
- 译文解释:
在元和元年(806年)的正月初一,唐文宗率领群臣前往兴庆宫朝见他的父亲唐敬宗,请求他接受尊号,表示尊敬和怀念。同时,唐文宗宣布大赦天下,并更改了年号。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宗时期的政治氛围。文宗通过此举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重和怀念之情,也显示了他希望恢复家族荣耀的愿望。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父子间的深厚情感以及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译文和注释:
辛未,以鄂岳观察使韩皋为奉义节度使。癸酉,以奉义留后伊宥为安州刺史兼安州留后。宥,慎之子也。壬午,加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同平章事。
- 译文解释:
在元和元年(806年)的辛未日,任命鄂岳观察使韩皋为奉义节度使;癸酉日,任命奉义留后伊宥为安州刺史兼安州留后。伊宥是伊慎的儿子,王士真是一个资深的节度使。王士真与伊慎共同被提升为同平章事,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体制中节度使的权力和地位。伊慎作为前任节度使,其子伊宥被任命为新的节度使,这不仅是对其父的认可和纪念,也是对其个人才能和能力的肯定。同时,王士真的晋升反映了朝廷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译文和注释:
甲申,上皇崩于兴庆宫。
刘辟既得旌节,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辟遂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欲以同幕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推官莆田林蕴力谏辟举兵,辟怒,械系于狱,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欲使屈服而赦之。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辟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上欲讨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翰林学士李吉甫亦劝上讨蜀,上由是器之。
- 译文解释:
在元和元年(806年)的甲申日,唐文宗的父亲唐宣宗在兴庆宫去世。刘辟得到旌节后更加骄横,要求兼任三川地区,唐文宗没有同意。刘辟于是率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企图以卢文若为副手。推官莆田人林蕴极力劝说刘辟不要起兵,刘辟大怒,将林蕴关入监狱。林蕴被引出时,唐文宗暗示执行刑罚的人不要杀他,只是不断磨砺刀刃在他的脖子上,想让他屈服从而赦免他。林蕴大喝斥道:“小子,当斩就斩,我的脖子难道是你的磨石吗?”刘辟回头对左右说:“真正的忠贞壮烈的人啊!”于是贬他为唐昌尉。唐文宗想要讨伐刘辟但又考虑到蜀地地势险要难以攻克,杜黄裳单独说:“刘辟是个狂妄的书生,拿下他就像捡芥末一样容易!我知道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猛善战,希望陛下专门委任军事任务给他,不要设置监军,刘辟必定可以擒获。”唐文宗听从了他的建议。翰林学士李吉甫也劝说唐文宗讨伐蜀地,唐文宗因此更加赏识他的才能。戊子日,命令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五千步兵骑兵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步兵骑兵两干人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一同讨伐刘辟。当时有很多名位高的将领认为应该征伐蜀地来建立功勋,等到诏令使用高崇文时,大家都非常惊讶。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它还是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及其注解和注释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状况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当时事件的独到见解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