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与杜黄裳论及籓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蕃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于是始用兵讨蜀,以至威行两河,皆黄裳启之也。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甲午,崇文出斜谷,李元奕出骆谷,同趣梓州。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

刘辟陷梓州,执李康。二月,严砺拔剑州,斩其刺史文德昭。

奚王诲落可入朝。丁酉,以诲落可为饶乐郡王,遣归。

癸丑,加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同平章事。

戊午,上与宰相论:“自古帝王,或勤劳庶政,或端拱无为,互有得失,何为而可?”杜黄裳对曰:“王者上承天地宗庙,下抚百姓四夷,夙夜忧勤,固不可自暇自逸。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才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明主劳于求人,而逸于任人,此虞舜所以能无为而治者也。至于簿书狱市烦细之事,各有司存,非人主所宜亲也。昔秦始皇以衡石程书,魏明帝自按行尚书事,隋文帝卫士传餐,皆无补于当时,取讥于后来,其耳目形神非不勤且劳也,所务非其道也。夫人主患不推诚,人臣患不竭忠。苟上疑其下,下欺其上,将以求理,不亦难乎!”上深然其言。

诗句

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蕃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

译文

唐宪宗与宰相杜黄裳讨论藩镇问题时,杜黄裳说:“唐德宗自己经历了许多忧虑和困难,总是采取姑息的态度,不让节度使被罢免。如果某个节度使去世了,就派宦官去观察军队情况,根据他们是否忠诚来任命节度使。有时候,宦官可能会收受将领的贿赂,回去后却对皇帝称赞这些将领,于是又把节度使的兵权交给他们。然而,皇帝从来没有过让军队离开朝廷直接统领藩镇的意思。因此,如果皇帝想要整顿纲纪,就应该逐渐用法律制度来控制藩镇,这样天下才能得到治理。” 宪宗深以为然,决定开始用兵讨伐蜀地。

关键词解释

  • 藩镇:指唐朝时期,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包括节度使等高级官员。
  • 姑息:指对藩镇势力的过度宽容,不进行有效的打击或制裁。
  • 中使:唐代宦官的一种称呼,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给各地的官员。
  • 旄钺:古代授予将官权力的象征物。
  • 纲纪:这里指国家政治和军事的纪律和秩序。
  • 法度:法律制度和规则。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宪宗在处理藩镇问题上的艰难抉择和决心。唐德宗时期的“姑息”政策导致了藩镇的长期独立和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宪宗时期,通过杜黄裳的提议,开始采用更加坚决的措施来整顿纲纪,逐步削弱藩镇的权力。这不仅体现了唐宪宗对于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意志,也反映了他对于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视。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宪宗在政治策略上的成熟和果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