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内与王士真、刘济潜通,而外献策请图山东,擅引兵东出。上召令还上党,从史托言就食邢、洺,不时奉诏。久之,乃还。

他日,上召李绛对于浴堂,语之曰:“事有极异者,朕比不欲言之。朕与郑絪议敕从史归上党,续征入朝。絪乃泄之于从史,使称上党乏粮,就食山东。为人臣负朕乃尔,将何以处之?”对曰:“审如此,灭族有馀矣!然絪、从史必不自言,陛下谁从得之?”上曰:“吉甫密奏。”绛曰:“臣窃闻搢绅之论,称絪为佳士,恐必不然。或者同列欲专朝政,疾宠忌前,愿陛下更熟察之,勿使人谓陛下信谗也!”上良久曰:“诚然,絪必不至此。非卿言,朕几误处分。”上又尝从容问绛曰:“谏官多谤讪朝政,皆无事实,朕欲谪其尤者一二人以儆其馀,何如?”对曰:“此殆非陛下之意,必有邪臣欲壅蔽陛下之聪明者。人臣死生,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就有谏者皆昼度夜思,朝删暮减,比得上达,什无二三。故人主孜孜求谏,犹惧不至,况罪之乎!如此,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也。”上善其言而止。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内与王士真、刘济潜通,而外献策请图山东,擅引兵东出。上召令还上党,从史托言就食邢、洺,不时奉诏。久之,乃还。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唐代昭义节度使卢从史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其与王士真、刘济等人暗中勾结,对外献计献策,擅自出兵东进的行为,以及他拖延时间不归朝的行为,表达了对他的失望和愤怒。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译文:
资治通鉴卷237 唐纪53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在内部与王士真、刘济秘密勾结,而在外部则向朝廷献策请求攻击山东地区,擅自带兵东出。皇帝召令他返回上党,但卢从史谎称到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洺州(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就食,并不时地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很久之后,他才返回朝廷。
皇帝召见李绛到浴堂进行对话,对李绛说:“事情有极其异常的情况,朕以前不想谈论这些。我与郑絪商议敕令卢从史返回上党,继续征召他入朝。郑絪就将此事泄露给卢从史,让他声称上党缺粮,到山东去就食。作为臣子背叛朕,朕将如何处理他?”李绛回答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杀他的家族都绰绰有余了!但是郑絪和卢从史必定不会自己说出这样的话来,陛下谁从中得知的?”皇帝说:“是吉甫密奏。”李绛说:“臣私下听说缙绅(指有地位的官员)中的人评论郑絪,称赞他是一个优秀的人,恐怕这一定是假的。或许他们中的同僚想要专揽朝政,嫉恨前朝受到宠幸的人,希望陛下更仔细地考察他们,不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相信谗言的人!”皇帝沉吟了很久说:“确实如此,郑絪必定不至如此。如果不是你的话,我差点误判处理措施。”皇帝又曾经从容地问李绛说:“谏官大多诽谤朝政,但没有事实依据,朕想贬谪其中特别严重的一两个人以警戒其余的人,如何?”李绛回答说:“这大概不是陛下的意思,必定是邪恶的大臣想要蒙蔽陛下的智慧。臣子的生死,系于君主的喜怒,敢于发表直言的人有几个!即使真的有谏议之人,他们都白天思考晚上思考,早晚间修改删改,等到意见得以传达,能被采纳的能有十分之一二吗?所以君主孜孜寻求谏言,尚且担心不能获得,更何况要惩罚他们!这样下去,堵住天下人的嘴,这不是国家的幸福啊。”皇帝赞赏他的意见并停止了处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