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一年丙申,公元八一六年
春,正月,己已,以弘靖同平章事,充河东节度使。
乙亥,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败成德兵,拔武强,斩首千馀级。
庚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钱徽,驾部郎中、知制诰萧俯,各解职,守本官。时群臣请罢兵者众,上患之,故黜徽、俯以警其馀。徽,吴人也。
癸未,制削王承宗官爵,命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道进讨。韦贯之屡请先取吴元济、后讨承宗,曰:“陛下不见建中之事乎?始于讨魏及齐,而蔡、燕、赵皆应之,卒致硃泚之乱,由德宗不能忍数年之愤邑,欲太平之功速成效也。”上不听。
甲申,盗断建陵门戟四十七枝。
二月,西川奏吐蕃赞普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立。
乙已,以中书舍人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逢吉,玄道之曾孙也。
诗句注释及赏析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九 · 唐纪五十五
元和十一年丙申,公元八一六年
春,正月,己已,以弘靖同平章事,充河东节度使。
乙亥,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败成德兵,拔武强,斩首千馀级。
庚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钱徽,驾部郎中、知制诰萧俯,各解职,守本官。时群臣请罢兵者众,上患之,故黜徽、俯以警其馀。徽,吴人也。
癸未,制削王承宗官爵,命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道进讨。韦贯之屡请先取吴元济、后讨承宗,曰:“陛下不见建中之事乎?始于讨魏及齐,而蔡、燕、赵皆应之,卒致硃泚之乱,由德宗不能忍数年之愤邑,欲太平之功速成效也。”上不听。
甲申,盗断建陵门戟四十七枝。
二月,西川奏吐蕃赞普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立。
乙已,以中书舍人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逢吉,玄道之曾孙也。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元和十一年的一段历史事件,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等多个方面。首先,诗人描述了皇帝下达命令任命弘靖为河东节度使的情景,并提及了其他几位官员的职务变动。接着,诗中记录了幽州节度使刘总成功击败敌人,以及朝廷对此事的反应。然后,提到了翰林学士钱徽和驾部郎中萧俯被解除职务的情况,同时指出了他们的籍贯和背景。接下来,诗歌详细叙述了朝廷为了稳定局势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削夺王承宗的官职、调动军队等。最后,描述了盗贼攻击唐朝皇家陵园的事件。
诗句注释及赏析:
- “元和十一年丙申,公元八一六年”:这是该诗的开篇,标明了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和时间。元和十一年指的是唐朝宪宗皇帝李纯的统治第十一年,丙申则是指该年农历的第六天。
- “春,正月,己已”:这里提到在春天的正月里,皇帝已经下令让弘靖担任了同平章事(一种高级官职),他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河东是当时的一个地区,节度使相当于该地区的行政长官。
- “乙亥,幽州节度使刘总奏败成德兵,拔武强”:这一部分描述了幽州节度使刘总成功地击败了前来侵犯的成德军,并攻占了武强县。成德军是唐朝北部边境的一个强大势力集团。
- “甲申,盗断建陵门戟四十七枝”:这里提到了有盗贼袭击了唐玄宗的建陵(即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破坏了建陵门上的四十七把戟。这个事件显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 “二月,西川奏吐蕃赞普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立”:这一部分报告了西川节再次向唐朝报告说吐蕃国的赞普去世,新的赞普已经继位。吐蕃是一个位于西藏高原的大帝国,对唐朝西部边境构成威胁。
- “以中书舍人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这一事件标志着李逢吉成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官员之一,负责参与国家的政务决策。李逢吉是韦贯之的女婿,也是韦贯之多次请求皇帝优先攻打吴元济而放弃王承宗的原因之一。
- “上患之”:皇帝对这个决策感到忧虑或不满,这从他选择不听取韦贯之的意见可以看出。皇帝的这种态度表明了他对某些政策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后果有所顾虑。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晚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的复杂性。通过描述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诗作者展示了当时唐朝社会的紧张氛围和政治动态。此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和分析,诗人强调了统治者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其后果。